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昉:怎麼看上半年經濟增長7%

http://www.CRNTT.com   2015-08-06 07:09:50  


 
  三、保持適當且必要的增長率

  文章認為,2015年預期的GDP增長7%目標,符合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既不低於也不超過潛在增長率的水平上,是十分適當和完全必要的。換句話說,做出7%的增長數字是被高估的這樣一個判斷,隱含的意思則是認為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這種結論是一種老套的思維邏輯,不僅做出的是錯誤的判斷,還可能產生政策誤導。

  一般來說,實際增長未能達到潛在增長能力,是由於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在整個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經濟增長有過四次低於8%的經歷。前三次經濟增長率的低點,都表現為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形成較大的增長缺口。第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最低點是1981年,實際增長率為5.2%,而當時的潛在增長率為7.6%,前者與後者之差即增長缺口為-2.3個百分點;第二次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低點是1990年,實際增長率和潛在增長率分別為3.8%和6.9%,增長缺口為-3.0百分點;第三次是2008—2009年的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最低點是2009年,實際增長率和潛在增長率分別為9.2%和10.4%,增長缺口為-1.4百分點。

  實際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能力因而形成增長缺口,意味著生產要素和生產率潛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會產生失業現象,這種情況下通常表現為周期性失業率的提高。事實上,在上述三個周期的低點年份,相應都出現了就業壓力加大和失業率上升的現象。因此,這三次增長速度的下行,都屬於典型的宏觀經濟周期現象。

  從2012年開始並持續至今的第四次,即最近一次GDP增長率低於8%的情形,實際增長率並沒有低於潛在增長率,因而也沒有形成增長缺口。與此相應,勞動力市場狀況正常,失業率保持穩定。自2008—2009年世界性金融危機以來,儘管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但世界經濟和發達經濟的增長速度在回升,因此把這個趨勢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趨勢結合,得出後者是由於外需不足所導致的結論是不符合邏輯的。很顯然,這次經濟增長速度下行,是伴隨潛在增長率下降出現的結構性變化,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表現,而不是周期性現象。正因為如此,目前的7%仍然是一個可以達到改善民生要求的增長率。

  相反,如果誤把目前的增長減速歸於未達到潛在增長率的周期現象,則容易導致在政策抉擇中失去應有的定力,從而造成刺激性政策的過度使用。需求衝擊所導致的周期性因素始終是存在的,適時實施宏觀經濟反周期政策也是必要的。但是,使實際增長超過潛在增長能力的政策措施,則屬於過度刺激,會妨礙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局。一旦造成進一步的產能過剩,甚至在非實體經濟領域刺激出資產泡沫的話,還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因此,正確認識並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也符合調整產業結構、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要求。

  四、潛在增長率與改革紅利

  文章指出,實際增長率固然不應超過潛在增長率,但是,潛在增長率自身卻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我們估算和預測的潛在增長率,其實只是假設沒有新的增長源泉可能達到的增長能力。從比較動態的分析角度看,這樣的預測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由於中國所處的特殊改革階段和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現實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體制和機制障礙,既妨礙對生產要素供給潛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也阻礙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通過全面深化關鍵領域的改革,消除這些體制性的障礙,一方面挖掘傳統增長源泉的潛力,另一方面開發新的增長源泉,可望顯著提高潛在增長率,贏得真金白銀的改革紅利。

  改革與增長不是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相互促進的。改革紅利是真實存在的,表現為潛在增長率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仍然有挖掘生產要素供給等傳統增長源泉的潛力,另一方面,增長動力終究要實現向創新或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轉換。以下我們舉例說明,在若干領域進一步推動改革,如何立竿見影並顯著地提高潛在增長率。首先,戶籍制度改革既有利於提高非農產業的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力供給及其穩定性,也可以通過勞動力轉移保持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其次,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和勞動力市場發育,改善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激勵機制,滿足產業升級優化對技能和創造力的需求。第三,深化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可以延緩投資回報率的下降。最後,簡政放權等一系列促進發揮市場作用的改革,將創造一個能者進、庸者退的競爭環境,從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對勞動參與率、勞動者素質、全要素生產率做出一定幅度改善的合理假設下,我們對改革紅利進行了定量模擬。估算的結果是:在上述關鍵領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可以使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在靜態預測的基礎上提高1.0—1.5個百分點。值得指出的是,改革紅利的測算是高度理論化和理想化的,只能作為一種方向性的預期來看待,而不必拘泥於具體的數字。

  以“十三五”時期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近中期代表,經濟增長的實際表現,將由按靜態方法估算的潛在增長率以及能夠獲得多大的改革紅利決定。也就是說,只要不是採用過度刺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超過6.2%靜態潛在增長率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可行的,也是可能達到的。最重要也是合理的預期是,這樣的增長速度將保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速度要求,即在2010年基礎上GDP總量翻一番。

  2010年中國GDP總量為40.89萬億元,在2014年之前的實際增長基礎上,如果2015年增長7%,按照2010年不變價,GDP總量將達到59.68萬億元。這樣,在“十三五”時期只要實現6.5%(略高於我們測算的潛在增長率),即可達到81.77萬億元,實現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由於6.5%的增長速度與6.2%的靜態潛在增長率僅存在微小的差距,所以,對這個翻番的任務既應該具有充分的信心,也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