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會熱話:從馬桶蓋到圓珠筆透視供給側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6-03-09 00:20:32  


(來源: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 杜博強)從去年的馬桶蓋到今年的圓珠筆,供給側改革的話題毫無意外地成為了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

  兩會前夕,國家總理李克強無意透露出的一個“秘密”,讓外界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

  “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作為年產圓珠筆超過400億支的產筆大國,卻缺少生產圓珠筆珠的關鍵技術,以至於這看起來毫不起眼、甚至絲毫感覺不出技術含量的筆珠,無論是設備還是材料,還需要從瑞士、日本等國家進口。

  有技術含量的東西生產不出來,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如何在“需求側”之外聚焦“供給側”,實現經濟的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成為了最近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個個都是關鍵詞

  從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經過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強調,供給側改革如今已經進入了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並且重複出現達5次之多。如何解讀供給側改革,如何將供給側改革真正納入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當中,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劉志彪分析了供給側改革的概念。他說,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廣為人知,但是這三點都屬於需求側,決定的是經濟的短期增長率。供給側則是要讓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要素實現最優配置。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則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讀。他說,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去產能”並非供給側改革的全部,改革落地要依靠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家、作為創新主體的科研人員及作為改革主體的官員共同推動。

  辜勝阻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三大關鍵詞。一是“結構性”,既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三去”“減法”,也包括優化產業結構“補短板”的“加法”。二是“供給側”,要把原來依靠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三是“改革”,即通過改革實現制度供給的優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