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房地產市場須警惕三大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6-05-13 07:22:01  


  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2014年上半年,中國7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的銷售面積下降6%,銷售額下降6.7%,特別是一些熱點城市房價下降突出,以至於一些專家判斷,中國經濟下行與房地產價格下跌叠加,市場可能要崩潰。2015年下半年以來,有關房地產危機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話題,各種觀點和政策主張很多,但分歧很大。

  中國房地產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非常小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文章表示,觀察房地產市場風險不能就事論事,更不能簡單套用其他市場分析方法,而應該深刻理解房地產市場的本質特性,把握其特有的規律。

  房地產商品的異質性決定了大型經濟體房地產市場不易發生系統性風險。所謂房地產商品的異質性是指由於土地的不可移動造成了每個房地產商品具有唯一性、不可複制性。實際生活中,除了土地這一基本決定因素外,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因素進一步固化了房地產商品的異質性。例如,房屋所處不同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以及建築功能與風格、朝向、層次、規格、裝飾、設備等方面的千差萬別,更強化了房地產的異質性,甚至可以說,房地產商品可以認為是經濟學意義上接近於完全差別化的產品。

  對於一個大型經濟體而言,房地產市場的區域性差異非常明顯,儘管各區域房地產市場都受到宏觀經濟大環境影響,但是相互之間的聯動性是非常有限的;房地產商品的異質性造成了不同區域的房地產市場天然是分割的,甚至可以近似看作為不同的商品。對於小型經濟體,房地產的區域性特點不明顯、甚至只有一個區域,往往出現同一時間點上房地產崩盤,進而引發經濟危機。但是如果深入觀察房地產商品特殊的價格傳導機制,並從大型經濟體的角度來分析,各個區域間的房地產市場價格波動不會出現嚴格意義上的多米諾效應,更不會出現短時期發生全面或集中崩盤的系統性風險。

  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從經濟規模上,還是國土面積上,都是一個大型經濟體,並且由於歷史上行政計劃的延續,事實上中國不同區域的房地產市場的聯動性遠遠小於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因而各個區域房價在上漲一段時間後,往往會呈現區域分化的特點,因此中國出現全國性的房地產崩盤的概率非常之小。

  除此之外,中國房地產市場特殊性使其出現系統性“崩盤”的可能性很小。一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有著較強的剛性需求,難以出現全國性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中國目前具有中高速的經濟增長率、較低的通脹和相機抉擇的政策調控機制,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自主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還較為旺盛。並且,中國城鎮化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城鎮化引致的住房需求也將保持穩定增長。二是個人購房貸款占比大、質量高,不會爆發“次貸式”的風險。目前中國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占房地產領域貸款的2/3,因此個貸資產質量直接決定了房地產領域的貸款質量和金融風險。事實上,中國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質量一直很高,不良率不到1%。三是中國財稅和貨幣政策較為穩健,不存在“次貸式”的不當政策誘因和金融體系缺陷。從過去十餘年的中國貨幣政策與房貸政策看,並未出現如2001-2005年的美國過度寬鬆貨幣政策和房貸政策,總體上仍屬於謹慎狀態。因此,中國目前不具備爆發“次貸式”危機的基本條件。四是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占比大,抗風險能力強。2013年底,中國上市的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已降至50%左右,遠遠低於金融危機期間90%的水平。過去幾年,前50大房企的市場份額不斷上升,行業集中度提高帶來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大型房地產企業不僅自身資金實力強,而且其開發的項目所在區域地理位置較為核心,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從國外房地產危機看,各核心區域、資源稀缺地域的房地產項目較為抗跌,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當然,我們不排除局部地區的小房地產開發企業爆發個案風險的可能性,但從目前看,多數爆發風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是源於民間借貸、高風險投資、不規範、高杠杆等問題,而真正由於房地產價格下跌、銷售困難爆發風險的企業是非常少的個案。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三大風險

  文章指出,由於房地產商品的異質性,中國房地產發生全國性崩盤的風險概率很低,但二十多年來中國房地產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始終未得到有效解決,當前中國房地產要重點警惕三大風險:

  (一)警惕房地產功能失調風險

  作為一種商品,房地產的核心功能是居住,但是房地產商品的特殊之處在於其與土地的不可分割性,而土地的稀缺性賦予了房地產保值增值的派生屬性,由此衍生出了房地產的投資功能。因而,房地產具有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功能,這兩種屬性和功能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其中,居住功能是房地產的核心功能,投資功能是派生功能,因為投資房產的目的是用於出租或者出售,總之最終都將用於居住,如果沒有了居住屬性,投資屬性也將隨之消失。

  從理論上講,任何地方的房地產都具備居住和投資這兩種屬性,但是房地產的異質性決定了不同區域的房地產的兩種屬性具有不同的表現。而且,即使同一區域、同一時期的不同樓盤也會因房屋具體所處的地段、環境等因素,其居住和投資兩種屬性也不盡相同。對於土地資源更為稀缺的大城市、超大城市,房地產的投資功能要明顯高於一般城市或者農村,投資功能也更容易被發現和挖掘,當然也更容易被過度放大。

  這裡,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如果一個較大區域房地產商品的居住功能和投資功能發生次序逆轉,必將產生較大泡沫並引發區域性市場危機。實際上,多個國家的真實案例已經不止一次的驗證了這一結論。歷史上,日本和中國香港都曾經一度錯誤地推行重投資輕居住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基本上是將房地產作為一種金融資產來進行投資,而且是政府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民眾開展這種投資。於是,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造成房價長期、持續走高,遠遠脫離了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速度,也遠遠脫離了房屋實際居住功能可提供的使用價值,成為單純的投機炒作。在沒有實際價值支撐的情形下,無論是股票還是房地產都難以避免最終的價值回歸過程。這種畸形的功能紊亂導致房地產價格暴漲暴跌,並且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居住質量,對一個國家的民生和經濟都造成惡劣的影響。

  (二)警惕“土地財政”內生性引致房地產市場次生風險

  所謂“土地財政”是指地方政府對於從土地開發及相關領域所獲得的稅收和公共產權收入產生嚴重依賴。“土地財政”主要表現為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來維持地方財政支出,由於這些收入屬於預算外收入,所以又叫第二財政。

  “土地財政”導致本應當作為公正性代表的政府具有內在的利益相關性,這種利益傾向性必然反映在地方政府的各項房地產相關的政策和管理行為中,導致相關政策和政府行為發生扭曲,這種扭曲的目的是保護“土地財政”,因而某種程度上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企業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土地財政”不僅通過扭曲政府行為來影響房地產市場走勢,而且可以直接對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產生扭曲效應。“土地財政”使地方政府的“經濟人”角色不斷強化。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土地壟斷地位和其追求預算最大化、增加可支配財力以發展經濟的行為動機,使其在不公平的土地交易中成為最大的獲利者,且對土地財政形成極強的依賴性。因此在房價出現波動時,地方政府會存在“救市”衝動。通常而言,房地產市場滑坡開始之後大約六個月到一年,開發商的現金流就會有麻煩。由於轉讓土地收入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房地產銷售放緩意味著開發商沒有錢向地方政府買地了,這就會影響“土地財政”的來源,因此地方政府必將通過政府行為來進行房地產市場干預,從而破壞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引致房地產的風險積聚。近期各地方政府紛紛鬆綁房地產限購政策的行為,已經充分的驗證了“土地財政”與房地產的這種密切關係。

  實際上,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土地財政”帶來的風險已經超出了房地產的領域,其本質上帶來的是資源配置的扭曲,這將引起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扭曲,進而反過來對房地產產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響。一方面,政府將大量的土地出讓金用於為房地產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地價的過快上漲也加速了去“工業化”的進程,在投資渠道缺乏的中國,淘汰的企業主將過剩的資金投向房地產開發,進一步加速了房價的上漲;另一方面,房地產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但是卻相對擠壓了其他產業的資源獲取空間,導致資源的錯配和人群之間的財富分配失衡問題,影響了其他行業人們的收入,降低了對房地產的需求。

  (三)警惕過度杠杆化引致的風險

  房地產行業是個資金密集型行業,房地產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就使得金融在房地產的行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回顧美國、日本、東南亞等的房地產危機,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房地產金融過度杠杆化。以美國為例,爆發次貸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向信用評級較低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信貸支持,甚至發放大量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個人住房貸款,這實際上是提供了非常大的金融杠杆,借款人甚至不用自有資金就可以借助銀行信貸資金來買房子。然而這還只是次貸的第一層杠杆;在此之後,金融機構將次級按揭貸款進行了證券化,並且基於次貸這個基礎資產又開發出了很多虛擬的衍生資產,以至於次貸衍生品的規模達到了次貸本身規模的幾十倍,因此風險也隨之被放大了幾十倍,一旦泡沫破滅,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次貸本身規模的幾十倍資產縮水。

  對於中國房地產而言,過度杠杆的風險可能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房地產市場蕭條期,政府部門往往在政策上引導、鼓勵商業銀行降低個人購房的首付比例,並給予首套房貸利息補貼或直接要求商業銀行實行優惠利率政策,不僅直接放大了杠杆率,還間接刺激了不具備借貸能力的人的負債欲望。二是在房地產市場上行期,房地產價格處於上漲趨勢中,有些商業銀行主動降低首付比例,甚至還會推出所謂的基於房地產價格上漲的“加按揭”業務,實際上是對個人貸款投資購房行為的變相鼓勵。雖然政府部門房地產調控政策明確要求個人購房首付比例不低於三成,但是在房價加速上漲的背景下,仍然難以抵擋銀行的變通和一些投機者貸款購房的熱情。三是對房地產開發項目自有資本金比例要求過低。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起步的一段時間內,多數房地產開發商都是採用抵押土地貸款等“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利用銀行的信貸資金進行開發,然後通過賣期房的方式直接獲得售樓收入,由此形成巨大的金融杠杆。儘管後來監管部門對房地產開發項目自有資本金比例和房屋銷售提出了強制性規範,但是房地產企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手段來規避這些要求,例如通過關聯企業借款來充當自有資本金等,實際上仍然維持了很高的金融杠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