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蘋果向華為專利付費給中國製造帶來的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6-05-15 07:54:24  


盤點這幾年的國際製造業局勢,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國家,幾乎都在重新重視實體經濟。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公布了一則消息:去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而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在通信業,兩公司簽訂專利許可時,專利許可數量多的一方要向數量少的一方收取專利費。這意味著在通信技術領域,中國企業有了向美國企業收取專利費的轉變。

  人民日報發表專欄評論員曹鵬程文章表示,消息一出,有人振奮,也有人淡定。據媒體報道,蘋果不僅要向華為支付專利費,也要向愛立信支付;而華為雖然專利許可數量相對比蘋果多,但仍同樣要向愛立信支付專利費。

  轉變,畢竟才剛剛開始,中國企業要更多占據全球產業鏈上游,才能更有底氣。儘管如此,華為取得的成績還是很能振奮人心,許多立志要做世界第一的中國企業,無數埋首攻堅自主專利的國內研發人員,都在此刻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希望。

  文章介紹,在中國製造的隊列中,“華為系”可以說是不同尋常的存在。2014年,華為用中科院院士李小文的照片做形象廣告,表明要“真心向李小文學習”;2015年,華為用了“芭蕾腳”的照片,頂級舞者光鮮美麗的腳,脫下鞋卻滿是訓練留下的傷痕;2016年,華為選擇了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捕捉“上帝粒子”、黑玫瑰喬伊納實現0.01秒突破的照片,詮釋“厚積薄發”。

  可以說,華為取得成績的背後,正是28年來只做信息通信領域、不惜血本學管理、堅持投入做研發的專注與努力,更是其不斷尋求改變、堅持創新的執著。

  這也應當是所有企業,特別是製造業最不應放棄的基本成長路徑。華為總裁任正非日前在接受採訪時,把虛擬經濟比作鋤頭,把實體企業比作玉米,“不能說我用了五六十把鋤頭就怎麼樣了,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實業的本分,就是把產品做好,不斷追求更高品質,不斷引領更新需求。有了實實在在的知識產權、獨家產品、口碑品牌,才談得上發展各種衍生服務。這不僅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現代國家得以通向繁榮的依靠。

  其實,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企業家們都曾經尤為鐘情實業。但時下,這種“造物”情結,在美國金融神話的誘惑下有些淡薄。“以錢生錢”的甜蜜陷阱,曾使得美歐日等國家實業發展動力日漸匱乏。

  文章指出,在中國,最缺技術的時代,一些企業還能拿出“砸冰箱”的勇氣,去追求產品升級;而當股市飄紅,另一些企業卻反而把利潤都砸進去炒股,坐視國外電視機不停換代。最缺資金的時代,還有人能賣掉汽車去研發產品;而當房地產繁榮了,更多的人炒房搶地,甚至把工廠都改成了樓盤。最缺名聲的時代,很多民族品牌都因為產品和特色而迅速崛起;可是沒過多久,就有很多品牌要麼賣給外資,要麼陷入惡性價格戰。

  我們的實業因為“賺快錢”而失去或者拖延了很多做強做大乃至轉型升級的機會,有些機會已經一去不複返。

  文章分析,盤點這幾年的國際製造業局勢,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的國家,幾乎都在重新重視實體經濟。

  美國本土製造業已出現明顯復甦,裝備製造業反彈的幅度甚至超過德國。日本提出“重振製造業”,政府遴選6000多名具有特殊製造技術的優秀人才,培訓製造業一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德國提出“工業4.0”,試圖建立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生產模式,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中國也不甘人後。無論是國家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還是日益追求品質和功能的消費市場,都給中國的實業家們開辟了新的成長空間,而日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迅速為社會弘揚的“工匠精神”,也為實業創新提供了新的呵護和激勵機制。熱衷“造物”的企業,正在迎來新的增長機遇。

  在國際金融危機襲來的那年,一位從普通推銷員一直幹到董事長的日本企業家說,在日本,“只要有錢,幹什麼都行”的想法是行不通的,老老實實地流汗幹實事才是正道。“中國製造”也需要更多“種玉米”的人,耕好自己的園,種好自己的田,就能收獲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