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分化台灣社會的政黨輪替治理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6-05-16 00:37:28  


 
  現代社會,政治明星光環常常是不穩定的,其命運取決於民意起伏。今日台灣民意的變動,往往是經濟快速波動和社會多重分化在特定政治事件或政策議題上的反映。當經濟波動不斷減幅直到失去動能、且社會分化日益固化的時候,一種不良的政治週期就可能浮現:黨派精英們想方設法要“公平分配蛋糕”,但受財政收支能力下降、貧富差距擴大以及認同分化的多重制約,公共政策左右為難,往往“順了姑情逆了嫂意”,難以滿足的大眾就會改變政黨偏好,拋棄一個政治明星,捧起另一個政治明星。這是一種缺乏經濟持續增長和整體福利擴張下的自我政治消耗,如果遇到認同矛盾則損耗愈重,沒有贏家,都是輸家。基本上,這就是八年來馬英九和國民黨的執政命運。現在蔡英文一腳踏進這個週期,身處台灣政治摩天輪的週期迴圈結構之中,她能擺脫馬英九的命運模式嗎?

  本文從亞太經濟整合背景下台灣經濟動能的流失、社會多重分化與公共治理困境的形成等全面透視2016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的經濟社會根源,系統分析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運勢。

  亞太經濟整合中的孤島:台灣的經濟動能是如何喪失的?
   台灣經濟:從“奇跡”到“邊緣化”

  雖然“中華民國”政權於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位,但在此後二十多年裡,蔣經國、技術官僚以及中小企業家共同打造的“台灣經濟奇跡”提升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走向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台灣外貿讓人們發現這個地處東方冷戰前沿的島嶼居然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分子,它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閃亮經濟地位讓各國精英油然而生敬意,源自日本的“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高帽被奉送給台灣及其東亞鄰居。在自由市場和計劃經濟之外,人們在這個地區仿佛發現了人類經濟發展的第三條道路——一種兼具政府干預與市場動力的混合經濟模式。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台灣的所謂“發展型”並不如日、韓那樣典型,蔣經國治下的不少產業政策並沒有奏效,不過是搭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擴張的順風車而已,因而資本、技術、品牌、市場四頭在外而只有生產一頭在內的“代工生產”(OEM)在台灣十分興盛。①九十年代以來,台灣的資本有所豐厚,半導體產業領先全球,但是知名科技品牌寥寥無幾,同時世界和亞太區域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台灣的中小企業在國際上難以應對更加激烈的貿易競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