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構築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 | |
http://www.CRNTT.com 2016-08-23 07:40:07 |
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 中國青年報發表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張德勇文章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從基本國情出發,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戰略。縱觀這些戰略,基本上是以“引進來”為標誌,將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引入國內,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將生產製造出的產品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推向國際市場。在外需的強力推動下,中國經濟每隔一段時間就上一個新台階,並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為應對危機採取的恢復經濟景氣的做法,收效不彰。這時候,急需向全球經濟注入活水、增添新動力,才能讓全球經濟盡快走上復甦之路,同時,經濟新常態下,國內經濟面臨不小的下行壓力,十分需要利用好國外市場,將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結合,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一帶一路”戰略應運而生。它是以“走出去”為標誌,主動出擊,將中國一定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產能優勢和經濟發展經驗等同沿線國家的要素資源禀賦條件相對接,開展互利合作。這不但有助於推動沿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形成新形勢下“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統籌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文章表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固然是經濟發展規律的使然,但也必須重視中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經濟發展持續動力不足的問題。供需失衡,迫切需要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三去一降一補”,而“一帶一路”提供了破題的一個切入點。“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對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的需求較大。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發揮製造業大國的優勢,以投資帶動貿易,將富餘產能,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向它們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實現互利互惠。 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國際產能合作,避免將淘汰產能當作富餘產能輸出,我們也必須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這樣才能使國際產能合作更具可持續性。另外,“一帶一路”所對接的,也有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積極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補上在核心技術、重要裝備乃至關鍵部件上都依賴發達國家的短板,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這樣,通過“一帶一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創造有利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提供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文章認為,隨著新興經濟體經濟實力的上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在上升,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提高;以往以發達國家為主體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已難適應世界經濟格局已漸漸發生變化的現狀。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需要變革與調整,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適應了這種需要。 在合作理念上,“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在合作重點上,強調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立足沿線各國不同的資源禀賦,加強經濟互補性,挖掘合作潛力,拓展合作空間;在合作機制上,積極利用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是對現有合作機制和平台的補充與強化,比如,中國發起設立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就是對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從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走的是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之路,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將“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連,夯牢“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不僅為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更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構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