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國鈞語中評:港獨如入立會 帶來頗大禍害

http://www.CRNTT.com   2016-09-01 00:27:18  


專訪在張國鈞的律師樓進行,不過當時他剛剛擺完街站,不知情的人或許很難將這一身著裝與律師的職業聯繫在一起。張國鈞笑言,不久前律師樓才搬到金鐘,一方面靠近高等法院,另一方面亦與立法會毗鄰,希望將來能夠方便處理律師和議員兩方面的工作。(中評社 莊恭誠攝)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記者 莊恭誠)香港立法會港島區候選人、民建聯副主席張國鈞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他認為,近年香港社會多了討論“港獨”的聲音,原因在於教育不足令青年人對國家歷史和現狀的認識不多,以及去年政改失敗令大眾感到失望,從而尋求不同以往的爭取手法。他指出,一旦主張“港獨”的候選人當選進入立法會,將得以在議會這一受到廣泛關注的平台宣揚有關主張,而且可得到屬於公共開支的議員資源,在社區推動“港獨”,到時其傳播能量、動員能力都將遠超今日在議會外的情況。

  “港獨”議題持續發酵。有報章評論日前在頭版指責特首梁振英“煽風點火”,炒熱“港獨”議題。中評社記者昨日在港府行政會議前問梁振英:“港獨”思潮近年持續冒起的原因何在?不過未能得到明確回應。

  教育缺位 港獨成時尚潮流

  早前一項調查顯示,雖然整體支持“港獨”的香港人並非多數,但是其中卻又以青年人為主。

  張國鈞指,出現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與目前香港青年人對中國或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薄弱有關。

  “以我自己為例,我們這一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當年讀書時中國歷史是必修科,我還拿過全年級第一(笑)。而且生活當中有很多接觸中國歷史的機會,很清楚自己是一個香港人,同時亦是一個中國人。因此我們這一代人見到國家隊在世界性的運動會揚威,會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這是一種民族的意識、一種對國家的認同。”

  過往的輿論普遍認為,教育局於2000年前後的課程改革中,取消了中國歷史作為獨立必修科的地位。雖然近年官方曾澄清指,從未有過這樣的政策,但是有教育界專業人士指出,當年的課程改革,令不少中學在初中階段取消設立獨立的中國歷史科,而將相關內容與其他人文性質的學科納入同一綜合科目,不過後來證明效果欠佳,反而令其中各學科的知識體系支離破碎,學生的學科基礎也變得十分薄弱,直接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習。

  教育界專業人士鄧飛曾撰文指,教育部門官員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東征西討”,遊說工作相當積極,而此後有中學陸續“撥亂反正”,將中國歷史重新獨立設科,則純屬“民間自救”。

  張國鈞則認為,九七回歸之後的一代,沒有親身經歷香港主權移交,加上教育的不足,導致青年人對歷史沒有太多認識和了解。

  “我們這一代人,親眼看到香港的主權從英國交還給中國,那種感覺是新一代的青年人所沒有的。他們出生的時候香港已經回歸了,已經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了,他們會覺得,香港人在自己的地方管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對國家是什麼、歷史是怎樣的,沒有很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很多青年人甚至沒有去過內地。”

  當有人在這種情況下傳播“港獨”的主張,張國鈞認為新一代的青年人會比較容易誤信。他還指出,現時在香港社會當中,宣揚“港獨”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一種年輕人的時尚,這就令青年人更容易去跟風支持“港獨”,因此教育在這方面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政改失敗 方法用盡後的情緒發洩

  去年政改失敗之後,不少新興政治團體接連冒起,其中主張“港獨”的一派,如今算得上最受關注。張國鈞表示,“港獨”聲音增多,與政改失敗亦有一定關係。

  “政改無法通過,前後亦有例如佔中等一連串事件發生,但是香港的政制發展停滯不前。不能否認,有一批希望政制發展快一些的人,對於去年政改無法通過,或者說爭取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雙普選’,他們是失望的。與此同時,他們又覺得自己手上所能用的方法已經用盡了。於是當有人提出‘港獨’的主張,即使部分香港人並非真心支持,亦很清楚、不相信‘港獨’可以實現,但卻仍將其作為一種情緒的發洩。”

  張國鈞認為,這種情緒的發洩,首先是發洩不滿,因為無法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政制改革;其次,提出“港獨”的人覺得,“港獨”可以刺激到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底線,令官方作出反應,甚至是不安、不滿和憤怒。張國鈞直言,主張“港獨”人士的開心和滿足,就在於此。

  “曾經在一次電台節目上,我在中間休息的時候問香港民族黨的陳浩天,為什麼明知‘港獨’行不通,還要去推動?他對我說,自己平時講的話,政府聽不到,中央聽不到,但是一提出要成立香港民族黨,說要獨立,當晚國務院港澳辦就要特地發聲明回應,第二天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也要出來公開回應。”

  張國鈞對中評社表示,下屆特區政府若能夠重啟政改,令香港的政制發展向前走,可能是其中一個令大家減少支持和談論“港獨”的途徑。

  不過,政改之所以難產,在於各方無法達成共識。面對中評社記者追問,將來有機會達成共識的突破點何在,張國鈞說關鍵在於泛民的態度。

  “上次坦白講,建制派和特區政府都對泛民做了很多遊說工作。說實話,這無論如何首先是一個行政長官普選方案,有什麼不好的?泛民經常說,這是一個爛方案。但是爛在哪裡呢?就算這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案,但也不能說就是爛方案。泛民覺得,這一方案無法令想報名參選的人都能夠自由報名,但是起碼會有幾個人有得選擇,全港市民都能投票表態,這也是一種質的改變。”

  然而很顯然,張國鈞及其同路人的遊說並沒有起到作用。他認為,泛民不聽、不接受的原因在於,泛民深信當他們堅持拒絕的時候,政府就會讓步,而這種想法源於2003年,七一遊行五十萬人上街,最終特區政府放棄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

  “所以當面對政改方案的時候,泛民覺得如果自己能夠搞到全香港癱瘓、促成佔中,效果就等同於2003年的五十萬人,到時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就會再一次‘跪低’。這就是泛民當時深信的策略。”

  後來,佔中來了,中央沒有讓步,特區政府沒有讓步,香港的政制發展則沒有進步。張國鈞形容,泛民打錯了算盤。

  “當時我們也有告訴泛民,就算佔中,中央也不會害怕,佔中不會影響到中央,但是會影響到香港人,不過泛民聽不進去。所以我希望在將來,泛民能真正意識到這一問題,當佔中如此自殘的行為都做得出,卻不能撼動中央的底線,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務實,去接受一個能夠令香港政制發展向前走的方案。”

  至於中央方面,張國鈞相信如果再推動政改,中央必定會繼續以“八三一”框架作為討論基礎。

  “如果說要中央放棄‘八三一’框架,我想這並非很現實的想法。我希望能夠說服泛民認知到,在‘八三一’框架之下,香港的政制亦可以向前發展,這是泛民過往一直不接受的。而最終還是看民意,如果大多數民意都覺得應該要接受,那對於泛民而言,就沒有不接受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