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重磅專訪:李環談破港獨源頭

http://www.CRNTT.com   2016-11-08 00:23:47  


中評社記者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趕赴北京,專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港澳事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環博士(攝影:蘭忠偉)
 
  
  記者:香港問題的不斷浮現,可以分為哪些階段,如何看待香港現階段發展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港獨”問題逐漸抬頭,矛盾不斷激化?

  李環:香港回歸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重大變化。第一個階段是1997年至2003年,這是“井水不犯河水”階段,但2003年的二十三條立法,以及SARS,經濟低迷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了“七一大遊行”,香港形勢開始發生轉折;第二個階段是2004年至2010,這期間中央開始“有所作為”,推出旨在提振香港經濟的CEPA,其中包括“個人游”政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由行”,這段時期是香港釀變的重要階段;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至今,“本土主義”開始出現,尤其是“政治本土”,導致了後來的激進分離主義。

  第一個階段時,香港問題還並不突出,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各方開始反思,但當時考慮主要是經濟問題,對一些深層次問題並沒有深入思考研究。2003年7月,“自由行”推出,短時期內取得積極成效,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負面作用也開始顯現。2011年曾蔭權到北京述職,就向時任溫家寶總理反映過“雙非”孕婦等問題,顯示兩地摩擦加劇,兩地關係開始逆轉。

  與此同時,香港本地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2006、2007年間香港出現“保衛天星、皇后碼頭事件”,本土主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如果說保衛天星、皇后碼頭主要涉及港人的歷史(集體)記憶、保育等問題,那到2009、2010年之交的“反高鐵撥款”運動則涉及到香港的發展方向、與內地的關係等較尖銳問題。“反高鐵撥款”把香港的80後“第一次連結起來”,被稱為“時代衝突的一面鏡子”。當時80後組織了一系列的反對活動,泛民議員在立法會內進行“拉布”,反對高鐵撥款, 80後就開始包圍立法會,形成內外聯動場面。當時討論比較多的就是80後的社運,包括和過去社運的區別,以及這個年輕群體與上一代的“世代差異”。2011年,兩地摩擦進一步增多,網絡上開始出現“香港本土力量”群組,11月,陳雲整理出版了《香港城邦論》,在兩地摩擦加劇的情況下,該書為“中港區隔”、“中港矛盾”等討論提供“理論”基礎。緊接著,網絡上就開始出現“香港自治運動”“我哋系香港人,唔系中國人”等Facebook群組,他們有的在遊行中揮舞“龍獅旗”或有港英時代特色的“香港旗”,香港的“政治本土主義”開始出現,但一開始,只是一些網絡群組,沒有實體化。2012年,一系列“中港矛盾”出現,如內地小童港鐵進食、內地人和香港人互罵“狗”與“蝗蟲”等,都引發廣泛討論,加之“反國民教育科”行動的爆發,更是刺激香港部分媒體圍繞“中港區隔”大做文章。2013年的“限奶令”,2014年的“佔中”,2015年一系列反對水貨客的“光復行動”,都令兩地關係雪上加霜。2015年初,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批評港大學報《學苑》搞“港獨”,《學苑》其實只是港大的一份學生雜誌,沒什麼社會知名度,但施政報告的批評卻令它出了名, “港獨”等話題也全面進入公眾視野,批駁或支持都公開化了。

  “佔中”結束後,一些“佔中”的參與者開始成立實體政團,包括“本土民主前線”、“青年新政”、“香港眾志”、“香港民族黨”等,他們基本上都以“本土優先”、“香港自決”、“香港獨立”等為口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