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賴清德 兩岸路線如何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7-11-13 00:22:34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自蔡英文執政後,原本預料應上升的“台灣人認同”反而下降,“中國人認同”卻上升。與2016年5月調查比較,“台灣人認同”下降8.8%,而“中國人認同”上升2.5%,“台灣人中國人雙重認同”上升4.5%。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民調也顯示,“台灣人認同”在蔡英文上任後竟創5年新低。李登輝執政時期“台灣人認同”平均年增3.14%,馬英九時期年平均上升1.72%,但在陳水扁時期僅升0.51%,蔡英文上任後實則每年平均下降1.75%。

  換言之,在被質疑具有“台獨”色彩的民進黨執政下,“台灣人認同”反而連降2年,且每次下降幅度都超過馬英九時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民進黨執政,反而“中國人認同”比例上升,“台灣人認同”卻下降。其理由是民進黨執政受到憲政體制、兩岸關係及“國際”結構所制約影響,從而限縮“台獨”話語權與其政治實踐。形成民進黨執政,反而不利於“台獨”意識、“國族”建構的發展的矛盾現象。

  從某種政治意義來說,質疑“中華民國”已亡者,視“台灣認同”提升與“中華民國”存在為一種矛盾背離關係,台灣與“中華民國”成為一種“借殼佔住”的複合體,批評這是運用“‘中華民國’台灣化”推動“台獨”。但從辯證角度觀之,這更是“台灣被‘中華民國’化”過程,民進黨從認為“台灣定位未定論”、批評“中華民國”政府是外來政權、公投建立“台灣共和國”,轉型到承認“中華民國”及提出維持兩岸現狀說,正突顯其“被‘中華民國’化”結果。這種“被‘中華民國’化”即是與中國產生連結關係。若其兩岸政策具有統合論方向,就可完成體制內政黨及兩岸政策的實質轉型。

  結論

  賴清德將會選擇遵循重新表述蔡英文兩岸政策說辭,包括主張維持現狀、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尊重九二會談精神、九二歷史事實、九二共同認知等。同時在“閣揆”任內應不至於主張台灣“獨立”、兩岸關係就是“國際”關係。依照民進黨政治人物掌理大政傳統經驗,除非兩岸關係走向對抗,始會出現衝突性兩岸政策論述,例如“總統”陳水扁、“閣揆”游錫堃在連續外交挫敗後,始出現主張“一邊一國論”、公投制新憲、以台灣名義參與聯合國及國際組織。一般情形,無論是陳水扁執政初期、現任蔡英文執政,皆是採取兩岸政策中間路線。

  例如陳水扁為爭取“總統”大位,力主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建立兩岸特殊關係、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兩岸政治統合新框架、共同建構“未來一中”、以“憲法”回應一中等等。蔡英文為爭取“總統”大位,亦主張回歸到“憲政”體制處理兩岸事務、主張維持兩岸現狀。陳、蔡為獲取選票極大化目標,並未再提出類似《公投“台獨黨綱”》主張“獨立建國”、“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的說法,反而呼籲大陸當局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就此而論,賴清德若有意爭取“總統”大位,強烈的“台獨”意識並不符合選票極大化目標,其兩岸政策必須向中間路線靠攏。對賴最有利之兩岸論述應是在蔡英文既有基礎再疊加上去,越靠近“中華民國”、越尊重“憲政”體制運作及“憲法”,就越能贏得中間選民認同。同時,積極實踐親中愛台論,建立兩岸良性交流互動平台,從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融合及和平發展出發,建構兩岸未來統合願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