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反思青年交流 如何推動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7-11-28 00:17:16  


 
  (3)目前台灣執政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工作重點強調“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因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一個中國”核心意涵而陷入僵局。楊開煌提到台灣社會面對大陸產生的五大焦慮④,那麼提供台灣青年的創業、就業,以及社保、醫保的解決,就化解了台灣青年的個人發展與未來的焦慮,是具體推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岸一家親”理念、為兩岸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的統一”所做的實實在在的工作。

  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內涵與維度

  融合發展不是強制力量可以達成的,更多的是透過相互滲透和融合,類似羅伯特·帕克提到的“個人與群體從其他群體獲得記憶、情感、態度, 並且共享他們的經歷和歷史, 逐漸融彙成共同的文化生活”⑤。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既是兩岸青年間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的動態過程,也是相互交流、互動、接納和認同的結果,既是群體層面的相互嵌入,也是政策層面的包容和接納,是構建在遷入地和遷出地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基礎上的兼收並蓄的新的命運共同體⑥,從而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具體來講,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是這樣一個過程,它確保台灣青年在大陸發展能夠獲得必要的機會和資源,通過這些資源和機會,能夠全面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福利和文化生活。⑦融合發展更強調青年積極而充滿意義地參與、享受平等、共享社會經驗並獲得基本的社會福利。

  西方針對社會融合的測量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多維度、多層次、多變量、多指標的複雜體系。“二維度”模型、“三維度”模型、“四維度”模型,是測量方法中的典型代表。⑧本文定義兩岸青年融合發展的四個維度,如下⑨:⑴經濟融合:就業和收入。主要通過台灣青年在當地經濟活動中的嵌入度來看。經濟融合是基礎,相對穩定的職業和收入的獲得促進了台灣青年在大陸城市中社會地位的提升。⑵行為適應:語言、規範和習俗。台灣青年逐漸掌握當地社會方言、適應當地生活習慣的過程。⑶社會融合:社會網絡。關係對應的是中國家庭本位社會的展開,它是對血緣、地緣以及擴張而來的各種關係的概括性思考,關係的主要功能在於它保證了兩岸青年交往各階段所需要的信任。一種是台灣青年原有的在大陸的人際關係:親屬、同學或同鄉等,一種是新建的當地人際聯繫,如朋友、同事。一般台灣青年比較依賴以地緣、血緣為紐帶的關係,獲得外界信息資源、求職途徑等,在城市迅速扎根,再擴展交際圈,融入新的群體而形成的後致網絡。⑷身份融合:歸屬感和共享價值,也就是命運共同體。兩岸共享價值是和諧辯證法,這也是中華文化的認識論基礎。與西方消滅另一方的沖突辯證法相比,中華文化的和諧辯證法是中庸之包容,是相互肯定,自我包含他者,A包含非A,是整體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極。⑩兩岸關係中大陸和台灣各自包涵對方,相互激蕩,成為新的和諧體。中國人的智慧就體現在“仇必和而解”中,不少方面看起來可能是衝突的,但可以共存,事物的可轉化特性本質表示他們在本質上是非沖突的,用和諧的方法來消除矛盾、解決矛盾,使事物向一個更新的方面來發展。最終是要形成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並不要求原有文化全部消失,而是強調原有文化以新的模式,存在並貢獻於新的共同體中。

  融合發展為兩岸青年交流發展提供新視角,更具有建構性,不僅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築了一個中間目標,而且描述了一個持續發生並且任何人都介入的過程。總的來說,各維度之間具有交互性,而不是先實現一個領域的融合,然後再進行下一個領域的融合。兩岸青年的融合發展是一個由錯綜複雜且持續不斷的關係構成的過程,是一種生成而非存在,一種涉及行動者和制度的實踐性生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