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目標達成、風險管控與福建實踐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1:19:19  


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已發展成為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中評社╱題:“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目標達成、風險管控與福建實踐” 作者:陳麗麗(漳州),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院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教授;孫淑萍(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羲學院馬克思主羲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摘要】台海局勢,複雜嚴峻。在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同時出現重大變化形勢下,如何認識與推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需要做出科學、客觀、正確的判斷。適應新時代新發展要求,應進一步解決好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短鏈斷鏈問題;建立健全兩岸青年成長教育、專業技能培養、就業創業發展等聯動機制;優化相關政策措施,健全制度性合作機制,提升實施手段與多重目標達成的契合度;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措施的前置模擬實驗、評估回饋糾錯機制和風險管控制度;建設好福建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示範區,賦能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一、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現況分析

  (一)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已發展成為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963年7月27日,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台胞主要祖籍地福建漳州成立福建二師院,賦予“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特殊辦學使命與辦學定位,在福建省建構了以福建師院(福建師範大學前身)和福建二師院(閩南師範大學前身)為核心的“一北一南”的高等師範院校新格局,開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實踐起點與理論開篇。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兩岸關係發展由此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拉開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40多年來,在大陸的主導與推動下,兩岸高校交流合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日趨深化,為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與制度保障。

  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系統龐大,核心競爭力日趨提升,內在發展動力強勁,進一步深化發展的領域多、空間大。1949年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共有205所,經過大規模“院系調整”後,到1953年僅剩181所。經過7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截至2023年6月,中國大陸高等院校共計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職(專科)院校1545所;成人高等學校252所。①中國大陸94.1%的高校都是在這70年間建設起來的。中國大陸高等院校的校齡很年輕,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訴求和發展驅動力強勁。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從總的發展趨勢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形成了系統龐大,覆蓋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2022年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9.6%,在校生規模達到4655萬人②,越來越多的大學和學科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大陸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據測算,中國大陸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③。中國大陸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高等教育已經發展成為推動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和推動力。

  (二)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潛力大,內源性動力強,但差異互補和雙向融合格局尚未形成

  兩岸高等教育優勢學科國際競爭力強,具有強大的內源性合作發展空間與潛能。2023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結果顯示,中國大陸高校各類排名前50的數量位居全球第五。在各類學科排名的前100名中,中國大陸高校提升為全球第四強。中國大陸高校在51個學科排名中表現優異,特別是材料科學、化學、生物科學、電腦科學與信息系統方面大陸高校排名集中靠前,有32個學科進入世界前20。北京大學有11個學科進入前20,清華大學則有13個學科進入前20,並且清華大學在藝術史學科中排名全球第五、中國大陸排名第一。

  台灣地區高校的醫學、生物(命)科學、工程IT、光電通訊、物理、化學、文學、傳媒等專業在世界上都頗有競爭優勢。2023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結果顯示,台灣地區有23所大學院校的223個學科參與評鑒,6個大學院校學科進入全球前50名;28個大學院校學科進入全球前100名。台灣大學在台灣各大學院校中排名最佳,有2個學科進入全球前50名。

  兩岸高校優勢學科專業的國際競爭力強,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的阻擾,目前的互補型合作項目的規模不大,優勢學科互補合作停滯不前,雙向融合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大陸積極拓展和推進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近期取得系列標誌性的政策新突破。2022年以來,大陸高校本科對台灣地區招生啟動新招生系統,實現了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標誌性政策突破。

  與此相悖而行的是,民進黨當局脫鉤斷鏈阻擾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2016年5月以來,民進黨當局推出涉及兩岸高校相互招生與學歷互認、兩岸高校校際合作、研發合作、兩岸大學生交流合作、兩岸教師互聘互訪、兩岸青年就學就業創業聯動機制等諸多方面的系列限制性措施。2016年8月以來,台灣當局開始推動實施所謂“新南向政策”,2020年啟動的“台美教育倡議”,旨在深化台美“教育合作”,對兩岸高等教育合作脫鉤斷鏈,主導並不斷強化“倚美媚日抗中謀獨”的結構性調整與佈局。

  (三)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相關政策措施與制度建設差距大

  兩岸高校交流活動持續熱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大陸的主導和推動下,兩岸高校交流活動持續熱絡,經歷了從單向到雙向、從簡單到多元的曲折發展過程。兩岸交流活動主要包括雙向互訪、學術交流、學生交流、合作辦學意向簽訂、科研合作、夏令營、微電影、研習營、辯論賽、書法比賽、歌詠比賽、體育比賽、技能競賽、交換學習和大陸科技人士入島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與對話。但是,由於民進黨當局的阻擾和限制,2016年5月以來,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進程相較於2008年以來,雙向融合發展進程明顯滯緩。

  兩岸高校學術交流與相關政策差別大。2004年,大陸104所學校與台灣50所學校簽訂185項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台灣地區則從2003年、2004年開始,持續發佈相關兩岸學術交流實施和審查要點,阻擾限制兩岸高校學術交流。

  近10年來,教育部纍計開展對台交流項目1300餘個,兩岸1000多所高校參與,約6萬餘名台灣師生赴大陸參訪交流,師生交流覆蓋範圍更廣、程度更深。④近10年來,福建實施台灣教師入閩工程,福建高校纍計引進台灣教師1187人次。福建省積極建設海峽兩岸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中心,設立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實習實訓基地50多個,吸引3.6萬名台灣青年留閩就業創業。支持台灣畢業生融入福建鄉村振興,300多名台灣鄉建鄉創人才參與117個村莊項目建設。⑤

  兩岸高校招生與合作辦學的制度安排差距大。大陸積極創造條件並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台學生到相關高校學習發展。台灣地區對大陸招生制度則消極被動應對,總體上對兩岸高校簽訂合作協議提出更多限制性要求。馬英九執政時期在台陸生最高時達4.2萬,民進黨執政在台就讀的陸生“學士班”2023年僅剩少數延遲畢業,面臨“歸零”狀態。

  兩岸學歷認證政策不對稱狀態特徵明顯。中國大陸從2006年開始正式認可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核准的台灣高等學校學歷,為台灣青年學生赴大陸學習、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台灣教育主管部門於1997年發佈《大陸地區學歷采認辦法》,2011年采認的大陸高校學歷41所,2016年增加到155所。但采認依然範圍很小,同時至今不采認大陸醫學類相關專業學歷。

  (四)兩岸高校相關交流合作活動的短鏈斷鏈問題凸顯,相關政策的模擬、監管與評估機制不健全,嚴重影響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目標達成

  由於相關體制機制和經費瓶頸等問題束縛,在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往來、合作辦學、台灣青年登陸學習與繼續教育工程、國情教育、兩岸教材開發與合作、一流專業、一流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等等諸多方面,出現片段性、分散性、淺層化等問題。以3-5天的學術交流和1-2周研習營等淺層化交流的問題十分普遍。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和國情教育等運行機制不健全。相關政策措施的前置模擬試錯、監督管理與成效評估明顯不足。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是長時段工作,引導兩岸青年在共同生活過程中客觀認識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差異,正確理解兩岸的歷史文化共性、理解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培育兩岸青年正確的國族認同、文化認同等經濟、社會、文化的目標體系的達成,需要科學的認識和完善的政策與制度建設配套保障。

  二、深化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正確認識大時代背景下的國際形勢、台海兩岸形勢和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道路

  兩岸融合發展是中共中央提出的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促進國家統一的重大方針政策。從理論上看,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應該是雙向政策驅動的,既有市場需求的動力,又有政策的引導和兩岸社會力量共同推動的融合發展過程。然而,由於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特別是民進黨當局採取了抵制、限制、干擾或消極應對等政策措施的阻擾與破壞,兩岸高等教育雙向融合發展進展緩慢。

  為此,發揮好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五種職能,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與做法,既要避免盲目急躁心態,又要避免消極退縮情緒,堅持走單向融合發展為主、相互融合為輔的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道路,方能行穩致遠,有效防患、遏制、消解“文化台獨”等“台獨”分裂行徑,提升“反干涉”“反分裂”,促融合、促統一的鬥爭本領,推進兩岸高等教育高質量融合發展。做好兩岸青年傑出人才培養和成長教育工作,為登陸台胞,尤其是台灣青年創造和提供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與服務,夯實兩岸統一後的兩岸高等教育大融合大發展基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