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農村進入超高老齡化 青年外出不願歸

http://www.CRNTT.com   2009-02-14 10:26:44  


 
  兒媳婦不管婆婆死活,難道兒子不責備她嗎?村裏人不議論她嗎?村民們說:“人家媳婦也有自己的孩子要帶呀…… 這種事都是‘家醜不外揚’,村裏沒人管。”

  跟席老太太的境遇比起來,她的一位村鄰不知該哭還是該笑。這位同樣70多歲的老太太,含辛茹苦養育了3個兒子。“大集體”年代,她走在鐵路上撿煤炭,一條胳膊被火車帶走了。雖然成了殘疾人,但因爲有兒子贍養,村裏從未管過她,也不能吃低保。20年前,她的老伴去世了,由大兒子出錢安葬,之後她被明確爲由二兒子負責供養。老二一家3口都在外打工,每年給母親一定數量的錢和糧。3年前,她的三兒子也去廣東打工,留下一個小孫孫。老太太就給老三看門、帶孩子。老二兩口子得知這個消息後,頗不高興,就不願繼續供養母親了。

  自古以來,在中國的農村地區,議决家庭的重大事項、糾紛,舅舅是一個重要的主持人和裁决者。民諺曰“舅大似父 ”。舅舅可以執行許多父親所難爲的事。“外甥打燈籠”照的是舅,外甥有了事也愛找舅。父子、兄弟間有矛盾時,舅舅就來作調解人。父子或兄弟之間分家、分遺産時,主持公斷的也是舅舅。

  然而,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多不認舅了。因爲“孝”的位置下降了,經濟實力占了主要地位,“窮舅”說話不算數了。年輕人文化水平高,見識廣,說話也有分量,即使在養老問題上,舅舅也說不動外甥了。這也是農村家庭養老問題的一個新變數。

  葬禮歷來是中國農村的重大儀式之一。爲父母“養老送終”是農村孝道的主要內容,也是“家庭式養老”的全部過程。當一個人垂死時,家庭的重要成員,特別是親生兒女必須在床前相伴。父母死亡後,他們要迅速將噩耗通知親戚朋友,死者出嫁了的女兒也要迅速趕回,鄰居們紛紛到來,協助料理喪事。鞭炮聲不時炸響,哭喊聲震天動地。孝子、孝女們身服重孝,接受親朋好友絡繹不絕的吊唁,以磕頭涕零來表示感謝。遺體入殮及抬棺入葬也是非常重要的儀式。少則16個、多則32個杠夫抬起由靈柩台支撑的棺材,在葬禮指揮者的引導下,帶領白色的喪葬隊伍緩緩地向墳地行進,這通常是鄉村最爲壯觀的景象。

  然而,沖刷一切角落的市場經濟大潮,使農村地區延續了幾千年的喪葬傳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陝縣西張村鎮南溝村共1900人,外出打工者六七百人。村裏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出去了。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是一群五六十歲的老頭子在幫工。喪事的主家以前都是大操大辦,酒席流水,管不起也得管,現在是所有來客,一人一碗燴菜。抬棺入葬找不著年輕人,只好用架子車拉著走,喪葬儀式的神聖感蕩然無存。政府提倡了多少年都沒實現的“喪事從簡”如今已然成真。甚至連打墓也找不到人了,事主只好請專業打墓隊,用挖掘機來挖墓坑。以前棺材入土前的最後一道儀式,是在墳前殺白公鶏來祭奠,現在白公鶏也不易找到了,好在南溝村人會剪紙,在墳前剪一張紙鶏,燒掉了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