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和平協議需要大智慧大手筆大心胸

http://www.CRNTT.com   2009-03-31 00:25:03  


和平協議是高度政治性議題,雙方應設計合適的身份開展談判。
 
    敵對狀態需要定性

  談論結束敵對狀態,首先要明確兩岸為何敵對,即敵對狀態的性質。

  兩岸敵對,始於20世紀國共兩黨之間的鬥爭。雙方在如何建設中國的問題上政見對立,以致兵戎相見。國民黨敗退台灣,內戰的表現形式演變為兩岸敵對。故兩岸敵對狀態所以形成、存在,根由中國內戰的延伸和繼續。

  國共兩黨的黨爭與政爭,是一種早已形成卻在不斷弱化中的敵對狀態。戰爭、流血,曾使國共兩黨間的敵對、鬥爭達到巔峰。自1979年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和1991年台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國共兩黨關係隨著兩岸人員交流、經貿往來的擴大亦在改善之中,直至2005年實現了歷史性的兩黨最高領導人會面。所以,雙方敵對關係雖未正式結束,實已為結束營造了充分條件和良好氛圍。國民黨在台灣重新掌控政權後,人們確實對兩岸早日結束敵對狀態寄予了很多期許。

  當然,我們還應清醒看到,兩岸間還存在日益尖銳化的統、“獨”之爭。“台獨”思潮在台灣發端於上世紀50年代,氾濫於80年代。李登輝在台灣主政,其“台獨”意識和行為已是路人皆知。之後,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在台灣執政,欲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大陸方面則堅決捍衛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近10餘年的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和面臨危機,非由傳統黨爭造成,而幾乎全由統、“獨”之爭引發。民進黨的“台獨”立場相當頑固,但他執政8年,也沒法完成“法理台獨”,兩岸間的統“獨”之爭,還沒有發展到必須戰爭解決的地步。民進黨又從未止步,尤其該黨執政期間,搞“去中國化”、“烽火外交”、“正名”、“修憲”、“一邊一國論”,步步向紅線逼近。2008年,民進黨敗選在野,作為仍有相當實力的政治力量,其訴“獨”言行更趨挑釁性。故兩岸間的統“獨”之爭還將長期延續,不會消除。

  民進黨基於“台獨”立場,一直在把兩岸敵對狀態闡釋為是“主權之爭”,造成大陸欲“武力犯台”、“併吞台灣”的印象。混淆兩岸敵對狀態的性質,是推行“台獨”的必要前提。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12月31日的講話再次明確:“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終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如此認識,既是給敵對狀態準確定性,也是結束敵對狀態的政治基礎。

  結束敵對狀態,是結束一個中國內部兩岸間的敵對狀態,這無疑是對“台獨”的排除和打擊。可以預見,“台獨”勢力將對和平協議進行強烈抵制和攻訐。儘管如此,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將是一件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它會向台灣民眾表明,兩岸完全可以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國民黨能夠為台灣帶來和平。鑒於目前島內政治生態狀況,人們有理由擔心,如果一旦“台獨”勢力和人物再度執政,再次推動“法理台獨”,甚至廢除和平協定,使兩岸間因統、“獨”問題引發的對立重新彰顯,緊張和危機重新回來。當然,這種倒行逆施,必將引發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而“台獨”人士也必須想清楚,違背歷史潮流,破壞台海和平,重啟兩岸敵對,將要背負起的歷史罪責。

  結束敵對狀態,是事關兩岸同胞根本福祉的大好事,且時機業已成熟,條件大體具備,應該把握機遇,抓緊進行。已有台灣學界友人建議,簽訂和平協議難度很高,時間可能會拖很長,事情是否可循先易後難原則分為兩步驟進行:第一步,國共兩黨通過磋商,達成共識,於適當時機和方式宣佈正式結束敵對狀態。第二步,兩岸執政當局進行平等協商談判,達成和平協定。無論一步走還是兩步走,只要有利於最後達成目的,對各種建言都應持歡迎、開放態度,以備參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