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索隱太極圖:世界哲學的起源

http://www.CRNTT.com   2009-04-19 10:26:06  


 

  但筆者以為前兩種說法也不無道理。理由之一是,圖形雖是對思想的反映,然記載思想的文字卻產生於圖形之後。先民的陰陽思想當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而最早記載先民陰陽思想的當是圖形。換言之,陰陽圖與陰陽思想的次序當為:自然界陰陽現象——早期陰陽對稱圖形——陰陽思想——陰陽魚圖形。考古發現也在證明這種推斷的有效性:陰陽對稱的圖案在河姆渡遺址有出土,距今已七千年;新石器時代有大量的與陰陽魚相近的圖形。因此,這些圖形當視為陰陽魚圖的早期雛形,也即是說,若認同太極圖的產生得益於中華先民陰陽易理的宇宙人生觀念的滋養,就需承認原始時期那些蘊含著陰陽易理觀念的圖形是陰陽魚太極圖的圖形淵源。理由之二是,周易作為陰陽易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它的產生除了得益於撰寫周易的三賢對先民陰陽思想的概括、總結與詮釋外,還來自於周易三賢對先民陰陽對稱圖形的領悟與研讀。因此,原始時代那些蘊含著陰陽易理觀念的圖形也應為陰陽魚太極圖的圖形淵源。

  如此,人們對太極圖詮釋歷史的溯源常常追溯到《易傳·系辭上》,就顯得合乎邏輯了。一般認為,“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孔子認為“太極”不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變之大道。宇宙之“本”運行,使陰陽相分并產生天地兩儀。陰陽不斷相分,便產生春、夏、秋、冬四象與宇宙萬物。《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樣表達了一元論與變化論的“太極”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太極是“一”,是宇宙萬物之根;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與發展是太極之真性。與孔子不同的是,老子參透了太極法則中的矛盾論與和諧論。太極之“道”天然包含著對立的陰陽兩面,但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與矛盾運動最終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諧體。後世人們據老子、孔子的太極哲思而圖解太極圖,并逐漸推演出成熟的太極觀念。三國的魏孟康以“太極元氣,含三為一”解釋太極圖。“三”指陰陽魚太極圖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綫。“含三為一”的字面意義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綫都包含在太極圖的大圓圈內。

  實際上,後人認為“含三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組成的矛盾整體結構,也指天、地、人“三極”合一的宇宙結構。魏孟康之說既繼承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太極思想,同時也將前人的太極觀念從宇宙萬物鏈接至社會人生。到了宋代,儒學大師以人學視角解讀太極圖,把太極法則設定為人的一切行為的標准,從而把“太極”學說發展為“人極”學說。

  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如是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