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台灣階段縣市合併 終極三都

http://www.CRNTT.com   2009-06-30 11:23:28  


台灣行政區劃的調整,對未來會產生的影響尚待觀察。
  中評社台北6月30日訊/成大都市計劃系教授、台灣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案主持人姜渝生今天在《聯合報》登出文章“階段縣市合併 終極三都”,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解析了此次規劃的相關問題。文章内容如下: 
  
  這幾天由於縣市升格問題,台灣規劃成為各界議論的焦點,筆者有幸參與初步完成的第三次台灣規劃作業,試從台灣規劃觀點就行政區劃的調整提出若干看法以供參考。

  當前台灣發展之最關鍵課題可歸納為三方面:對外必需能夠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使整個餅可以做大,對內必需去除內耗的零和競爭並化解區域及城鄉發展差距,公共資源分配機制則應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兼得而非兩失;三項課題的解答必須能夠一一反映在各部門包括區域治理的發展構想中。

  正如各界所指出,政府遷台後的行政區劃細碎化產生了許多空間治理的無效率及不公平,此一歷史扭曲應予以回復。最近論者所強調的生活圈以及日據時代“五州三廳”的說法,基本概念是正確的,但生活圈的定義及空間範圍,在產業結構變遷及網絡社會之鉅變下,已與日據時代大不相同。此次台灣規劃所建議的空間治理分區發展方向,是將環境條件具特殊性的東部及離島劃設為特區,並建議進一步評估將中央山脈保留區劃設為原住民特區,而其餘的西部走廊高度發展地區則逐漸發展成為北台、中台、南台三個城市區域。

  形成三個城市區域的主要效益,第一是可使同一區域內的城與鄉建立夥伴關係,有助於化解城鄉差距;第二是區域的治理,包括水資源、環境、交通、產業用地、公共設施等均可以有較理想的整體發展,不致因行政界限而分割或對立;第三是各城市區域在上述整合下可以強化對外競爭力。

  台灣的產業結構已在轉型中,且健康有機以及“半農半X”生活蔚為風潮,三大城市區域之城鄉關係,不會是工業化初期的都市剝削農村模式,而應是後工業時代的城鄉共榮模式。三個城市區域的對外競爭,正如林濁水先生所提到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把台灣想像成一個更大型、更多元化的新加坡”。因應資訊化時代及兩岸的開放,未來台灣發展已定調將採“一點多心”的空間佈局模式,即在全球網絡結構中整個台灣應成為一個重要的節點,而內部則為許許多多大小與功能不一的中心,透過運輸及資訊服務緊密結合為一體,空間各區塊均具有國際接軌的能力。

  就上述台灣規劃的空間治理分區概念,回看目前在執行中的縣市合併升格,三大城市區域或許可視為所謂“三都”的終極發展目標,縣市的合併則可視為步向終極發展目標三大城市區域之階段性進程。三大城市區域的形成,基本上並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表,且各區域逐漸步向終極目標的路徑必然隨客觀條件之不同而有別,各城市區域可能為單核亦可能為多核。

  此外,城市區域的形成,除了可採行政區重劃的剛性手段外,同步亦應推動軟性手段的跨域治理機制。台北縣升格之後,北台下一步的課題必然為北北基的整合以及桃園航空城的落實;南台在台南與高雄雙雙合併升格後,當前的課題則為南高雙核的分工互補合作。

  在此觀點下,筆者認為目前各界對縣市升格的諸多疑慮,一方面反映了各面向問題的可能存在及重要性,同時也提醒行政單位加速進行應同步推動的配套措施。建議台灣各界共同努力來思考,除了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調整外,還應有那些其他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