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美關係 踏上戰略新平台

http://www.CRNTT.com   2009-07-16 00:51:48  


 
  (四)台灣問題對美國的重要性正在減小,中美因台灣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台灣問題一直是美防範、遏制中國的主要戰略手段之一,是中美最可能發生大規模軍事碰撞的戰略爆發點。但是隨著中國實力地位的上升,謀求對華合作已成美對華政策主流,防範和遏制中國將日益處於邊緣和次要地位,台灣問題對於美國的重要性隨之減小。更為重要的是,自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出現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美國正在失去插手和干涉台灣問題的藉口,中美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的爆發點正逐步消失。中美相互之間的戰略疑懼將會因此大幅減小,雙方培育戰略互信的努力將會獲得現實的起點。

    中美關係仍存雜音但非主流

  不過應當承認,中美結構性矛盾的弱化並不意味著矛盾的消失,雙方在一些敏感性問題上的分歧依舊存在。

  首先,美國對中國的復興仍存猜疑,兩國的戰略互信仍處於低層次水平。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環境變動不居,但冷戰思維與霸權交替論在美國國家安全指導思想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其邏輯論點有二:一是大國之間的衝突和戰爭不可避免,國際體系中的崛起大國遲早要向現存國際秩序的領導者發起挑戰;二是國家間的競爭是一種“零和”遊戲,一國之所得必為另一國之所失。前者促使美國習慣性地以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復興,對華充滿猜疑與焦慮,後者則使美國難以理性地看待中國全球利益的擴展,認為中國全球影響力的增長總是以美國影響力的下降為代價。這種思維窠臼成為妨礙中美建立戰略互信的深層障礙,其主要表現是,美國總是傾向於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上“不確定性”的帽子。美國防部2009年中國軍力報告依然聲稱,中國將如何使用其不斷增強的軍事力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反映了這種安全思維的延續。

  其次,對華意識形態偏見仍舊是干擾中美關係正常發展的一個因素。奧巴馬政府執政以來,在民主、人權、自由問題上相對保持低調,但是這並不表示人權外交已被剔出了本屆政府的外交工具箱。國務卿希拉里在韓國答記者問的時候曾說,美國將繼續在西藏、台灣以及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但“就這些問題施壓不能干擾全球經濟危機、氣候變化危機以及安全危機方面的合作”。這說明人權問題不會退出中美關係議程。事實上,希拉里從中國訪問回國不久,美國國務院即發布《2008年國別人權報告》,繼續對中國的人權紀錄橫加指責。

  總之,中美戰略互信的基礎仍然薄弱,保守派利用人權等敏感性問題製造噪音的做法仍會延續,但是必須看到,務實合作已經成為中美關係主流,兩國關係正在發生著重大而積極的變化。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中美關係將會在新的戰略平台上繼續前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