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中國經濟增長的短中長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7-31 09:18:45  


經濟發展動力需要不斷培植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訊/縱觀上半年經濟形勢,從趨勢看,中國經濟似乎已經進入了V字形的上升通道。詳解消費、投資和出口等各因素的貢獻,可見當前的增長更多的依賴於政府投資和經濟刺激計劃,出口的貢獻已經為負,消費增長乏力,且消費動力中還包括有政府採購以及家電下鄉等激勵措施的作用。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和反彈的動力並不穩固,也不具有長期的可持續性。

  證券時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春頂博士文章分析,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靠什麼?按照不同的時間長度,短期、中期和長期應有不同的動力和政策選擇。

  從短期看,世界經濟步入正常增長渠道仍需時日,故外部需求和出口貿易難以擔當促進增長的重任。所以,促進消費和增加投資是短期內的唯一選擇,也就是說,需要政府制定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解燃眉之急。在財政政策工具上,稅收、投資、政府採購以及出口促進政策需多管齊下,但更要突出重點。稅收上應關注稅制改革,政府投資更多重視基礎設施、社會保障、人民生活等重大項目,出口促進措施須側重貿易的公平和自由化制度建設。同時,應注意避免盲目和低層次擴張,避免減稅和補貼等引起的扭曲和資源不合理配置。在貨幣政策工具上,上半年的天量信貸規模已經帶來了通脹的預期,下半年在維持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同時,應更多聚焦寬鬆貨幣的退出機制以及通脹的預期和演變。所以,短期內貨幣政策無大的施展空間,而實際上,在中國邊際消費傾向較低、投資主要依靠政府行為以及外需不足的情勢下,寬鬆的貨幣並不能夠帶動實體經濟的增長,而只可能會引起虛擬的資產泡沫。

  從中期來看,經濟增長模式是否能夠轉型和進入內需驅動時代,似乎還難以實現。內需涉及到國內的投資需求以及消費需求,而又主要決定於居民消費。中國的居民消費需求與消費習慣、醫療、衛生、養老等社會保障狀況有關,這些因素的改變和建設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是一個巨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預見的是,國內消費在中期內難以對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那麼,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是否也將一去不複返呢?從中國要素資源禀賦看,勞動力要素,尤其是廉價勞動力資源富足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決定了在自由貿易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必然是中國優勢產業,則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是不會改變的。同時,中國存在大量勞動力的現實也決定了只有大力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和通過出口貿易,才能夠解決國內就業和推動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在中期內中國的出口導向經濟增長戰略不會也不能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多的仍然依靠外需。

  從長期看,隨著中國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內需會逐步啟動直至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增長的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產業結構全面提升,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產業主體。中國經濟進入可持續的均衡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