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新一輪宏觀調控 呼之欲出

http://www.CRNTT.com   2009-09-19 08:11:52  


 
                  行政性干預再次強化

  在當前國內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中央已經數次明確了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向不動搖,下半年政策基調至少在口頭上寬鬆已是毋庸置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對貨幣過多、通脹風險、產能過剩等問題的擔憂,政策“微調”過程中出現的行政性干預經濟趨勢正越來越明顯。

  近期,水價、天然氣價格、電價、景區門票價格等公共品幾乎全是調價聲,以豬肉、雞蛋為首的農產品價格更是一路高漲,甚至連醫院制劑價格普漲也已板上釘釘。為此,國家發改委近日下發通知維穩國慶期間價格環境,將保物價穩定提升至保國慶的高度,實際上8月份發改委已經連續出台4份文件穩定物價。最新的消息還顯示,隨著漲價潮的到來,電價改革已陷入了死局,煤電僵局估計還得持續,年內恐怕不會有實質性進展,資源稅改革也可能再次推遲。此前,在上半年樓市和股市飈升,而CPI、PPI仍“雙負”的態勢下,對通縮通脹的爭議就一直不斷。雖然通脹問題尚不能上升到中央決策層面,但一些政策執行部門對通脹的擔憂已漸露端倪,只是在中央三令五申下才逐步“統一思想”。

  貨幣政策“微調”實際過程中的信貸干預也可能超出意料。上半年的貸款放得太多了,下半年貨幣政策在保持適度寬鬆基調的背景下進行“微調”早已吹響號角。但從目前的形勢看,貨幣政策的“微調”似已明顯超過適度寬鬆的力度。據悉,截至8月25日,四大行當月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總計僅1100億元上下,8月信貸增長可能會超預期地回落,甚至可能出現同比負增長的局面,一些銀行已經對下半年放貸實行了強勢的規模控制。這其中有銀行資本充足率約束和季節性回調的原因,但行政干預信貸的可能性還在進一步增大。

  此前,全國人大財經委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有19個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但問題是,產能過剩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毛病,而是多年來困擾中國經濟增長的痼疾。為了今年中國經濟“保八”,中央匆匆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些政策的實質是要加大投資、加大供給,極少考慮到消費需求,這些刺激政策也就難免引發粗放型經濟增長和新一輪產能過剩。要知道,中小鋼廠、水泥廠、煤礦之所以能夠生存的背後實際上是市場需求在支撐。而在行政命令下,調控產能過剩往往犧牲的又是中小企業,這實際上等於在它們剛剛嘗到經濟復甦甜頭的時候又當頭一棒,這樣的政策如何讓其加快投資步伐呢?

  “壓縮過剩產能”、“結構調整”等等宏觀調控的詞語,最早出現在1980年代中期。當時的香港人,初次接觸這類“中國國情”,都感到有點無厘頭:行業產能如果過剩,商品銷路自然有問題,如果還死命生產,那不是拿自己的錢開玩笑麼?還用得著出政策,教我怎麼做生意?反過來,如果產品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自然拼命搞生產以滿足市場,也不用來保,因為從邏輯上說,只要價格體系靈活而富有彈性,行業產能永遠不會過剩,永遠不需要政策來調整。

  經過30多年的改革,在市場經濟理念深入人心後,還居然有“壓縮過剩產能”雲雲,那只能猜測:這些行業類別是否就是“共和國長子”們的禁臠?旁人不得染指?因為如果單從行業調整上來說,解決高污染、高耗能問題,那是環境政策和能源價格調整,其實不涉及行業准入和其他行業政策的配套問題。

  連中央自己也說:經濟目前剛剛企穩而且非常脆弱,未來是非常不確定的,復甦隨時夭折。現在就在各路資本都對未來謹慎樂觀的時候,政府突然發出收縮的信號,大家還開不開工搞生產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