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軟硬不是的中國青年 在為誰著想

http://www.CRNTT.com   2009-12-02 10:51:37  


2009年奧巴馬訪華,上海青年所提7個問題再次引發了有關“軟硬”的熱議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畢詩成的文章“中國青年真的連提問都不會嗎”,作者認為,“這事兒很奇怪,當初硬也不是,現在軟也不是,難道中國青年真的連提問題都不會了嗎?或許,還真就與我們習慣性的太多‘著想’有關…或許,原汁原味的‘真實’,是化解輿論關於那些‘軟硬’之爭的最好法寶。”。文章內容如下:

  1998年克林頓總統訪華,北大學子的7個問題曾引發輿論熱議,充滿火藥味和缺乏善意是當時有代表性的指責;2009年奧巴馬總統訪華,上海400名青年也提了7個問題,又引發了熱議。這次的理由完全不同:平淡無奇、太軟。據11月28日《南方人物周刊》報道:一位目睹了整個交流活動的上海市主要領導,很感慨地對身邊人說:這些上海孩子啊,比起北方人啊,就是軟!很多網民討論認為,“從給奧巴馬提的這些問題看,這些來自上海名校的大學生,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事物的洞察力,還是政治敏銳性,都有待提高。”

  這事兒很奇怪,當初硬也不是,現在軟也不是,難道中國青年真的連提問題都不會了嗎?學生肯定不樂意,因為站在學子們的角度,他們是做了認真準備的,並以極大的善意“為對方著想、為大局著想”。但耐心想一想,或許,這種軟了硬了都會受到指責,除了暴露出指責者的苛刻、過分放大一次對話的提問之外,還真就與我們習慣性的太多“著想”有關。

  比如第一個提問的復旦大學女孩陳曦說,她構思了很多問題,有經濟的、政治的、生活的,沒想到會是第一個提問的。於是,“就選擇了一個稍微委婉的問題,以調動現場的氣氛”。替奧巴馬著想的不止陳曦一人,第二個提問的錢文韜,就認為自己的問題不尖銳,比較溫和,因為“這樣才更能體現中國青年的特點”。

  面對這篇報道,我一再思考,假如換成自己,面對奧巴馬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呢?是軟的還是硬的?是咄咄逼人還是“善解人意”?思考的結論是——或許這已經是一個偽命題了,根本就不需要我自己來決定,到時候“話語環境”自然便會告訴我該怎麼辦。據記者的採訪,這400名學生在8所大學的遴選,雖然政府沒做要求,但很多大學都是按政治素質好、英文水平高、形象要好一點的標準“選擇”出來的,有的被明確告知,參加這項外事活動還要參加一個培訓。

  或許正因如此,學子們也懂得了怎樣揣摩並試圖掌握“分寸”。從積極層面,這是中國人對奧巴馬總統的重視,也體現了我們的樸素與善意;但從消極層面,這也造成了寬泛、平淡、缺乏銳氣朝氣提問的出現。實際上,懂點演講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演講人的發揮水平常常和提問者的發問有緊密聯繫,常常遇弱則弱,遇強則強。是不是尖銳的問題就是不善意呢?顯然也不是。昨日有媒體報道,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出2009年影響世界的100位“思想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名列第九,理由正是因為周小川今年深刻地批評了美國經濟體制,並“挑戰”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必然性。由此可見,只要有獨立的思考,哪怕是犀利的批評,也會讓被批評者肅然起敬。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我不相信,青年學子就不懂得什麼是外交禮節,就想不出來精彩的提問,就不能自信地和一個外國元首“在親切友好地氛圍中”探討帶有挑戰性的問題!一個國家的雍容大度,要體現於每一個人的雍容自信;一個人的雍容大度,要體現於這個人的獨立思考與理性發問。一群青年怎麼提問,也能映照出他們怎麼思考,不會問,焉會答,這是中國青年深刻介入全球化時代的“試金石”,沒有理由仍然被一種“保姆心態”所籠罩。或許,原汁原味的“真實”,是化解輿論關於那些“軟硬”之爭的最好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