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10-01-22 10:37:12  


 
  當然,也不是沒有令人擔憂的問題。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弱點是必須確保海外出口市場。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暴露了一味依賴對美出口的經濟發展存在不穩定性。但現實問題是,世界上沒有哪個市場可以取代美國市場。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開放實行刺激內需政策,爭取通過出口和刺激內需來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中國承諾對外開放國內市場。開放市場不僅可以促進國際貿易,而且可以利用外部壓力來促進國內經濟改革。事實上,此後國有企業民營化取得了進展,也促進了國內市場競爭。但是,由於養老金、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功能喪失,國有企業改革的正式開展曾一度抑制了消費,即內需。社會保障制度的重新構築目前還在進行當中。

                     打造亞洲共同市場

  通過幾十年的改革,中國產業結構發生的最大變化是實現了從農業到製造業的轉變。這是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原因。如今,中國經濟正處於深化改革的轉折點。

  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製造業大國”的基礎上進一步成為“服務業大國”。就是說,有必要進行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結構轉換。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人的上進心要比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強許多。大多數中國人期盼發展與繁榮。

  有人認為,從現狀上看,比起急於求發展來,更重要的是縮小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經濟差距,消除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弊病。然而,中國也許認為,只要經濟保持持續發展,就可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也有利於確保資源穩定。

  因此,即使有些勉強,中國也想盡量提高經濟增長率,實現“世界經濟發展中心”由西到東的轉移,同時使人、物、財流向亞洲,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亞洲共同市場。

  這與其說是中國的國內戰略,不如說是中國的亞洲戰略、全球戰略。中國抓住這次金融危機的機遇,正致力於重新構築與其經濟成長相符的國際秩序。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實行了輕視亞洲的戰略,認為“只要與美國關係好,與亞洲的關係自然也會好”。結果,致使為經濟位居世界第二而自豪的日本大傷元氣。美國今後仍將是世界超級大國,但“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到亞洲的那一天已為時不遠。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