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辛格的自信與印度模式的底氣

http://www.CRNTT.com   2010-07-16 10:48:35  


孟買的幾名市民在一個大屏幕前觀看股票價格走勢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訊/“事先的警醒和未雨綢繆要強於事後的追悔或亡羊補牢。‘中國模式’與‘印度模式’之爭,將可能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的經典案例,甚至有可能改寫發展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分析框架。”《上海證券報》近日登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的評論文章“辛格的自信與印度模式的底氣”,其內容如下: 

  無論是在中國知識界還是社會大眾中間,談及對當代印度的全方位了解,大家可能不得不承認:對身邊這樣一個文化迥異、制度不同的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我們實在了解得太少太少。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模式”是以政府主導的外向型和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為特征的,比較注重中產階層的消費需求;而“印度模式”則是加速服務業和信息產業向傳統工業和農業的滲透與反向刺激,側重面向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大眾消費能力提升。兩種發展模式孰優孰劣,目前仍無法評判,但“龜兔賽跑”的新寓言開局似乎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印度總理直言不諱 

  印度總理辛格3月底在出席倫敦20國峰會之前,接受了《金融時報》的專訪。他比較了中印兩國的經濟前景,認為印度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更有可能取得長期勝利,相比之下,中國這個迅速增長的大型經濟體則具有潛在脆弱性。“中國人擁有某些優勢:但從長遠來看,我更看好印度作為一個正常運轉的民主國家對法治的承諾。我們的體制行動緩慢,但我相信決定一旦做出,便能更加持久”。

  《金融時報》評論說,印度主要領導人如此直言不諱地公開發表印度與中國對比孰優孰劣的論斷非常罕見。事實上,辛格總理的這番話也是針對印度國內企業家和國外投資者責難其民主政治體制實際績效的公開回應。因為有不少印度工商界人士以及外國投資者都認為:印度政府的決策能力和政策執行能力都明顯低於中國,中國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和迅速果斷的中央決策能力與資源集中與配置能力都讓印度企業家敬畏有加。

  我們或許會為印度總理這番如此自信而毫不自謙的話而震驚,甚至可能無法接受他對印度經濟前景好於中國的自戀式判斷。然而我們可能無法拒絕印證或反駁這一論斷的欲望,並且可以通過許多已經公布的第三方國際數據,來考察和重新認知這個往往被我們忽略或輕視的鄰國。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知識界還是社會大眾中間,如果談及對當代印度的全方位了解,大家可能不得不承認:對身邊這樣一個文化迥異、制度不同的發展中人口大國,我們實在了解得太少太少。

    “印度模式”的形成與推進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經濟一直在艱難而緩慢地發展。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有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有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3周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即放鬆對私有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國有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

  從20世紀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的30年里,長期保持3.5%的“印度速度”,到80年代提升到5.8%,90年代開始的經濟改革,又將增速提高到6%。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過去的四年中,印度經濟明顯加速,平均增長率超過8%,使印度成為中國之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又一典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