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禁得起推敲的國史是怎樣修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11 09:16:00  


 
  不少人指出,“國史修訂”不同於以往的修史,並非另起爐灶,而是在排版、訓詁、注解等方面修正,一些人進而希望此次工程可以改變“老點校本”受時代局限而沾染的片面政治色彩。

  其實正如中華書局總編輯徐俊先生所言,由於是“輔助加工”而非直接創作,政治風氣對老“點校本”的影響微乎其微,相比較於唐初對南北朝史書的直接增删篡改,和元、清對涉及避諱處的删削,老“點校本”對二十五史正文的改變,只是段落、提行、標點符號等,而在注釋方面,也僅僅是繁簡詳略的不同,並不傷筋動骨,這種現象不獨在史學,在其它傳統國學領域,如《康熙字典》、《全宋詞》和《辭源》等的編纂方面,也出現過同樣的現象,其中飽含著老一輩學者的良苦用心。正因如此,如果“國史修訂”仍限於版式、標點和訓詁方面的微調,陣仗其實無需很大,裴鬆之注《三國志》,注解的字數倍於正文,不過一個人搞定;胡三省於顛沛流離中訓詁《資治通鑒》,其間還丟過一次書稿,仍然可以獨立完成,人少事簡,固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長,卻也省卻了協調和磨合,只要不把“修訂”當做一個獻禮性的、限時限量完成的使命,而僅僅當做一項精益求精的純學術工作,早一天完成固好,晚一天完成又有什麼關係?近幾十年來,《二十五史》的流行版本並非只有老“點校本”,也有百衲本和武英殿本,甚至中華書局本身也有兩個版本同時流行,坦率地說,能夠直接使用《二十五史》的,至少是資格較深、基礎較好的文史愛好者,訓詁的意義相對有限,許多人讀了大半輩子,也未必說得清自己讀的是哪個版本。

  這並不是說“重修”無意義,而是想說,如此寶貴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原本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前面說過,對於直接閱讀《二十五史》層面的文史愛好者、專業工作者而言,版本只是個次要問題,現有版本雖有缺陷,但不致命,中國當代社會最缺乏的,是嚴肅性、專業性與通俗性、可讀性兼備的,非“戲說”、“穿越”性的歷史讀物。近幾十年來,影響最大的是這類書(如《上下五千年》、《成語故事》、《中國人史綱》、《太平天國史事日志》),爭論最多、甚至起負面影響最大的,也同樣是這類作品(如《李秀成評傳》、《宋景詩》和“評法批儒”等等),相對於在古人成品基礎上小修小補的訓詁、注釋、排版,這種再詮釋、再創作看似通俗,卻需要更多的投入,如今一方面,在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後,社會和民眾渴望更多的精神食糧,希望了解更多的歷史、掌故,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著太多的“戲說”、“穿越”,而類似《二十五史》這樣卷帙浩繁的文言作品,不論是哪一種版本,顯然都不適應“群眾性”和“普及性”這兩大啟蒙需要。事有輕重緩急,如果說“重修”是錦上添花的好事,那麼,看似不起眼的普及性、群眾性“正史”讀物的創作,才是雪中送炭的當務之急。

  順便提一句的,是“重修”的價格問題,《辭源》不過改了個排版,價格就從380變作980;《漢語大詞典》06年新版再版,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價格更從660變成2000,老“點校本”就已經“破千”的《二十五史》,又是如此陣仗的“重修”,究竟要賣多少錢?有圈內朋友猜測“至少8000”,倘果真如此,又有多少國人消受得起如此“精品”?倘讀者寥寥,萃天下賢才,窮10年之力,這個投入產出比,豈不是有些太不划算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