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金十年下兩岸關係發展的隱憂

http://www.CRNTT.com   2010-09-24 00:10:13  


 
  “台灣意識”問題不容忽視

  “台灣意識”的起源非常單純,就是一般人都會有的愛鄉愛土的情懷。北京人熱愛北京一方之土跟台灣人自認為番薯之子的本質都是相同的,自認為是北京人或台灣人並不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的事實。

  若干台獨人士將這樣的情懷上綱到國族意識的層次,或將其定義為反日本殖民或反外省族群的悲情意識,並試圖以這樣的意識作為獨立建國的基礎是另有用心,也誇大了“台灣意識”的意涵。平心而論,日據時期的皇民化教育姑且不談,即令從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大中國主義教育來看,“台灣意識”都不可能有時間跟空間發展成國族意識。

  然而,“台灣意識”還是形成了。這要從兩個層面來看。

  首先,從李登輝政府以來一連串的修憲、“特殊兩國論”論述,一直到陳水扁政府的各種去中國化措施、本土意識的提倡,在某一程度上確實達到了區隔中國與台灣的效果,尤以年輕世代為然。易言之,對許多年輕人而言,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連結已遭切斷。年輕一代多自認為台灣人,已經少有人自認是中國人,這從上述的民調數據中可見一斑。

  其次,大陸之前對台灣所採取的文攻武嚇手段也確實發揮了強化“台灣意識”的推波助瀾效果,諸如1995、1996年的飛彈危機、2000年對台白皮書的“三個如果”、反分裂法的通過、沿海飛彈的部署等等,在在都難以讓台灣人產生同時也是中國人的認知。最普遍的質疑是,既然血濃於水,都是中國人,那為何中國人要打中國人?

  近20年來,所謂的“台灣意識”已經漸漸成為台灣人民認同上的主流。“台灣意識”並不否認大陸在文化、血緣、語言上的影響,但“台灣意識”強調的是以台灣主體性為基準,認為即便台灣文化、語言植基於中國文化、語言,但兩岸不同的發展也形塑出具有台灣本身特色的文化跟語言。現階段的“台灣意識”並未完全排除中國影響,處於同中有異的階段。易言之,所謂的“台灣意識”其實仍在淺層的“你群”、“我群”階段,並未深化到區分不同民族的“國族意識”階段,也有別於傳統的“台獨意識”。然而,現階段如此並不代表“台灣意識”不會進一步的深化,進而成為黃金十年的一大隱憂,兩岸不宜輕忽此一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