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張亞中:建立兩岸共同體史觀的現存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28:33  


 
  內戰史觀:冷戰期間國共兩黨的史觀

  對日抗戰勝利以後,中國旋即進入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黨政府被迫搬遷至台灣。美國原本在1949年12月已經發表“袖手不管政策”(hands-off policy)的白皮書,放棄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1950年6月韓戰爆發,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府成為美國圍堵共產主義擴張的堡壘,台灣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從此兩岸共同進入了“內戰史觀”的階段。

  這個“內戰史觀”的內在結構是國共不放棄消滅對方,堅持自己是才是正統,其外在結構是東西方的冷戰衝突,國共兩黨各代表著東西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與利益。

  兩岸內戰體制的特質在於:爭執雙方有政權的正統之稱、路線的左右之爭,但是在“國”“族”認同上,對於“民族認同”上卻沒有任何歧異,雙方都堅持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國人。在“國家認同”上,兩岸雖然名為不同之國名,其實只是不同的政府。雙方爭執的是“誰是中國”合法政府代表的“內部”矛盾,而非“異己關係”的“外部”矛盾。

  在內戰體制下,國共雙方對於對方的一切東西,儘量賦予負面的詮釋。就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在國共內戰炙熱之際,根據1948年12月《台灣新生報》報導,台灣省政府公佈了一批“禁歌”名單,這首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也名列其中,也消逝在台灣人的記憶當中,自此它從一首抵禦外侮的“愛國歌曲”,在內戰體制的史觀下,變成了一首“匪歌”。

  北京政府在大陸的各項政策,也給予了台北不認同的合理理由。堅持馬列主義路線、人民公社、三反、五反、大躍進、批孔揚秦、文化大革命,都讓在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更加確信地,它應該代表中國,也更加敵視或貶視北京對於中華文化的偏離,以消滅“共匪”,解救大陸同胞為職志。這時候的國民政府自然沒有放棄“統一史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