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梁啟超一家三代的“失敗”與成功

http://www.CRNTT.com   2010-12-13 13:42:44  


 
  4年前,年過古稀的老人堅持在北京路面上騎車出行,理由是環保。為躲讓突然冒出的汽車,這位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兒子,梁啟超的長孫,頃刻人車倒地,股骨頭摔壞,車輪亂轉。此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不能騎車,行路也困難。

  10月28日,梁從誡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孤寂的老爺車也將不再前進。訃告甫出,海內外唁悼不斷。

    人們傳談梁從誡外出赴宴必自帶筷子,名片用廢紙製作等個人風格,褒贊其對於大陸環保NGO事業的啟蒙,聯想到當下環境問題的嚴峻,梁從誡的往生,又有令大陸環保界頓失一臂之感。 
 
    百年之前,梁從誡的祖父梁啟超,先變法後改良,未見於時代;後來梁從誡的父親梁思成希望保全北京城古貌,又不能盡其意;現在梁從誡致力環保,這一局面也難稱樂觀。梁家三代知識分子,在當時都有名義上的政治地位,但他們的訴求從宏大到細碎,範疇越來越窄,都無力實現,其相似的命運走向發人深思。

  與梁從誡有過懇談的旅美學者曹長青,對《鳳凰周刊》記者形容梁家“三代人都是失敗者”,這其中既有曹長青的反語,也可看做是梁從誡的自嘲。不過,梁家三代知識分子的傳奇,難容於時代,卻超越於時代。他們在權力把握上的平淡表現,並不能遮蓋這三代人所遺留的精神遺產價值。

  梁啟超身後百年,《少年中國說》不斷為中共高官引用為講話內容;梁思成去世近四十年,今日大陸各地舉凡舊城保護規劃,還言必稱梁思成;梁從誡新逝,但其生前向大陸輸入環保與NGO這兩大新興概念,也是領風氣之先。拋去短視眼光,在大歷史視野中,作為知識分子的梁家三代人,又離失敗者這樣的稱謂非常遙遠,無處說失敗。

國旗設計方案曾被候選

  梁從誡1932年出生於北京,從誡這個名字,是梁思成所取,意在向宋代《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致敬,也是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母衣鉢,進入建築設計領域。

  七七事變後,梁從誡跟隨父母往西南逃難,他童年為數不多的回憶,就是在長沙暫居時,日機空襲結束,母親林徽因在已成瓦礫的家中找炊具,他找積木。梁從誡生前回憶,老一輩談起林徽因,總說那是1930年代一位多才多藝的美麗女詩人。“那位女詩人當然是有過的。可惜我並不認識。”

  對於梁從誡來說,林徽因是一個面容削瘦的病人,一個在廢墟裡揀鍋碗瓢盆,操持一家人飯食的母親。也就是這樣一位柔弱的母親,日後敢於對主張拆北京城墻的北京市市長吳晗說,“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

  在梁從誡的記憶深處,他與母親有過這樣一段對話。他問林徽因,如果日軍占領了重慶怎麼辦?重病中的林徽因說,“中國知識分子有一條老傳統嘛,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那一個人在重慶讀書的我怎麼辦?”梁從誡問。“要真到了那種地步,也就顧不得你了”。幸而大陸光復後,梁思成一家在1946年回到北平。梁思成後游學美國,1947年又決意回國。很多朋友以國民黨正在失勢為由,勸他不要回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