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陳志武:中國的未來不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http://www.CRNTT.com   2011-01-01 10:18:03  


 
  和訊網:還是有不少人是比較清醒的,比如有學者就認為,“中國模式”實際上是既低自由又低福利而體現出“競爭優勢”。 

  陳志武:是這樣的,這樣的經濟發展又有什麼意義,人這樣活又能夠有什麼意義呢。 

  和訊網:我以前跟你討論過楊小凱、林毅夫的“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的問題,現在楊小凱先生早已經仙逝,林毅夫先生則已經貴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那麼你認為從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情況來看,誰的判斷更為準確?

  陳志武:現在我們每天在互聯網、紙媒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故事,大家不要把這些看成是一些孤立的事件,實際上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聯繫,就是政治經濟制度,是私有財產得不到保護的政治和法律的制度,這就是後發國家劣勢今天通過這些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了。 

中國的發展恰恰驗證了“華盛頓共識” 

  和訊網:說到發展模式,我們不能不提起著名的“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怎麼看待這兩個“共識”?他們之間有什麼樣的不同?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困難,是否意味著“北京共識”存在著很大的不足?

  陳志武:我覺得這個事情是蠻有意思的,中國過去32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相當的程度上恰恰說明了“華盛頓共識”在中國得到了驗證。因為中國的起點是政府無所不管的,大家都是國家的人,是單位的人,而那些單位都是國有的單位,包括私人的婚姻、戀愛到生兒育女,到養老,還有住房,什麼時候可以結婚,什麼時候可以生小孩,生多少小孩,全部都是由行政權力來控制,都由領導來控制的。如果說“北京共識”很偉大的話,那麼1978年以前那個時候的中國模式應該比現在方方面面會更強,但是為什麼要改變呢,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為以前的模式不是一個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更不能讓全社會的人們生活的福利的一個制度架構。我們看到過去的30幾年,隨著政府的行政權力從經濟領域退出,退出的越多,整個經濟活力和大家的財富增加的就更多,這個恰恰說明華盛頓共識開的那些藥方,至少對中國來說起到了解放人的創造力、解放人的活力這樣一個特點,中國的經歷恰恰是證明了華盛頓共識的有效性。 

現在不應該再“摸著石頭過河”了 

  和訊網:“北京共識”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摸著石頭過河”,你怎麼看這一點?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現在還應該“摸著石頭過河”嗎?

  陳志武:現在不應該再是摸著石頭過河了。當時鄧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這個可以理解的,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感受到市場化以後、私有化以後社會的好處,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沒辦法超出今天的經歷去想人類社會的未來和人類社會規律性的東西,所以在那個時候提出“摸著石頭過河”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但是現在,對於理性的人來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這種自由化、市場化的改革肯定可以給中國社會進一步帶來好處,因為過去30多年已經親自感受、體驗到了這些方方面面的好處。那麼在這個時候,應該是通過溫總理所倡導的政治改革,面對真實的現實,就中國30年、50年以後希望達到的目標進行方方面面的制度架構和制度安排,選擇今天就必須開始做的一些改革,包括憲政改革、政治改革和進一步增加司法獨立性、增加全國人大體系的權力等等,這些改革是不應該再回避、再推遲了,所以現在不能再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哲學去度過未來的30年,那樣做的話,最後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漸進式改革方式比休克療法式改革要更好的結論值得懷疑 

  和訊網:但現在問題是,要繼續深化改革的話可能非常困難,到了現在這種狀況,改革每深入一步都會損害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恰恰只有他們才有能力繼續推動改革,所以他們可能就會阻礙改革的深化,也就是說改革的推動者恰恰就是改革的阻礙者,這個問題如果解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