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市場思維和貨幣緊縮是平抑糧價要件

http://www.CRNTT.com   2011-01-27 08:59:01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訊/近日,受南方冰凍影響,曾一度在強化菜籃子市場負責制之勢能下快速回落的農產品價格,再度出現了應聲而漲之勢,而北方旱情則急速催漲了鄭州多個強麥合約。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社評指出,誠然,惡劣氣候、涉農保險保障功能不足,以及一些地方農業基礎設施多年欠修等,確實將不同程度地影響農產品供給,並在農產品需求相對穩定下,引發農產品供需缺口,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上漲。然而,追根溯源,包括2008年在內的幾乎所有以農產品價格上漲為主的通脹,本質上並非是一個農產品供需矛盾問題。當前中國糧食供銷兩頭監管的模式和糧食配額制管理的進出口制度,使中國不大可能存在糧食總量供給之衝擊問題。2008年,中國糧價在國際糧價過山車般的衝擊中近乎巋然不動。因此,一些觀點簡單化地把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糧食減產權作為糧價持續上漲,甚至通脹壓力的原因,實際上並沒有深究糧價上漲背後的本質原因。

  文章表示,當前南凍北旱災害更多地是為過剩流動性制動下的通脹提供了一個洩洪口,同時,糧價上漲也只是通脹的表現形式,而非通脹之原因。通脹的本質是相對於市場需求,貨幣供給的過剩。顯然,借助增加供給,特別是增加具有較強季節性生產周期的糧食供給,而非採取緊縮貨幣消除貨幣供給過剩和利率匯率改革的方式,不僅不會遏制以糧價上漲為主的通脹壓力,而且其執行成本也將高企,甚至遠水不解近渴,比如我們很難反季節地增加農產品供給。

  除此之外,當前包括農村水利建設在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年久失修、農民非農就業、農業抗風險能力下降,以及農村金融通過正規金融機構進入非農領域等,本質上是農產品價格信號失靈導致農業資源被動擠出問題。即長期以來,為緩解糧價為主導的通脹壓力,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價格持續進行管控,人為弱化了農業對經濟金融資源的吸附能力,而農業無法有效吸附經濟金融資源,不僅妨礙了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資源投入,弱化了農田單位產值,而且使農業更難以通過經濟金融資源投入改善抗風險能力薄弱之局面。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