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地震預警為何“難產”

http://www.CRNTT.com   2011-03-14 10:40:48  


 
    中國僅有1500多個地震監測站,不到日本1/3

    日本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地震預警系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要歸功於日本高密度的地震監測體系。在日本國土範圍內,日本氣象廳有200個實時處理的台站,而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有一個由800個高敏感度地震儀構成的實時台網,平均台站間隔大約是25公里。此外,日本還有4500個地震烈度觀測站。中國要建立預警系統,地震監測台站密度還遠遠不夠。汶川大地震期間,全國僅有1500多個監測台站。

    汶川地震5分鐘才確定地震位置和強度,欠缺地震預警技術

    在中國,地震發生後,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來確定地震基本參數,並實時預測尚未到達的破壞性地震波的強弱。信息的有限性會影響地震事件自動判別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參數的測定的準確性。有相關報道稱,汶川地震發生後,國家地震監測部門在5分鐘左右確定了地震位置及強度,十幾分鐘後上報地震信息。而在地震發生十幾分鐘後,地震面波基本上已經離開中國,所有的地震直接災害及影響已經形成,達不到地震預警的效果。而確定地震何時結束、何地結束及通過地震破裂模型評估地震災害,做出地震震動圖,則是地震一天後的事情了。

    西部地震多發地區缺乏建設地震預警系統的經濟動力

    地震預警系統由於整合度高,對地震台站密度有要求且需要長期不間斷運作,其部署成本並不低廉,對當地可能有一個長期的經濟壓力。日本,台灣均為整體設防,因為他們需要防禦的總面積偏小,美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主要也是針對舊金山周邊區域。這些防禦區域經濟相對發達,高科技產業密集,人口密度大,長期預警的經濟社會價值可觀。中國地震帶分布十分廣泛,經濟發展不平衡,目前地震監測網絡主要集中在首都圈,中國西部地區建造地震預警系統的經濟動力不足,但西部地區卻是地震高發區,地震造成的災害也更大。


    □ 結  語

    地震預警系統已被實踐證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但這遠遠不夠,房屋的抗震能力、平時自救常識的普及都會對地震的後果造成影響。地震預警不能光靠儀器設備,更需要人們的防震抗震觀念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來源:網易新聞《發現者》欄目NO.98 2011年3月11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