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公平與可持續是未來10年的中國追求

http://www.CRNTT.com   2011-11-27 10:11:20  


 
  中國的“十二五”經濟轉型具有歷史性特點,不能把政府主導型增長方式固化為“中國模式”

  近年來,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是,把中國30年經濟增長的奇跡歸因於“政府主導”,把“政府主導”作為“中國模式”的要件,甚至等同於“中國模式”。這一判斷值得商榷。事實上,正是市場化改革才形成了中國經濟保持30年高速增長的體制基礎。從現實來看,把政府主導等同於“中國模式”有可能誤導改革,耽誤改革。為什麼?

  第一,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在現階段的缺陷比較突出。政府主導的增長模式儘管適應了生存型階段快速擴大經濟總量、實現經濟起飛的客觀需求。但這種模式過於追求做大總量,把發展簡單地等同於總量擴張,由此造成包括貧富差距擴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社會風險增大等多方面的問題。當前,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的變化,總量擴張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投資拉動、出口導向型增長難以為繼;低成本擴張型增長難以為繼。也就是說,我們不應當繼續堅持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需要積極地改變它。

  第二,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所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仍在加劇。政府主導型模式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重視解決眼前的緊迫性問題,忽視深層次的中長期問題;重視解決周期性矛盾,忽視結構性矛盾。由此,習慣於用短期工具處理長期問題,帶來短期問題長期化,周期性問題結構化。事實上,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相當一部分短期問題都與中長期問題相聯繫,周期性矛盾往往源於結構性矛盾。為此,要跳出短期看長期,跳出總量看結構,跳出“中國模式”繼續學習先進經驗。

  第三,轉型與改革遠未完成。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許多改革還遠不到位。未來5—10年,中國的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例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等,都處在改革破題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特定背景下不適當地強調和宣揚“中國模式”,忽視體制機制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有可能使我們的判斷出現嚴重失誤。

  更深刻的問題是,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形成的利益關係深刻複雜,而且已從經濟領域向社會領域、政治領域蔓延,給改革帶來巨大阻力。這些年包括財稅體制、壟斷行業改革等在內的重大改革久議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破,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複雜利益關係的掣肘。如果以協調利益關係為重點的改革長期不能取得突破,一些基本層面的體制機制長期未能建立與完善,就有可能加大落入“成長陷阱”的風險。為此,需要重點討論的不是“中國模式”,而是如何加快推進未來5—10年的轉型與改革。

  未來10年中國繼續獲得成功,需要防範“成長陷阱”,推進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多數人能夠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市場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資源環境可持續;使政府能夠以公共服務為中心。這就需要在“消費主導、民富優先、綠色增長、市場導向、政府轉型”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為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的二次轉型與改革,與一次轉型與改革相比,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更具有歷史挑戰性。

  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央政府已經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的發展思路。這是中國應對中長期挑戰、應對“成長陷阱”的戰略選擇。中國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走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對人類發展的重大貢獻。

   作者:遲福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來源:價值中國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