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對話龍永圖:中國入世十年回首

http://www.CRNTT.com   2011-12-09 10:26:41  


 
  “非市場經濟地位”批評系誤讀

  日報:談判確實需要雙方彼此作出妥協。關於妥協,我們注意到,最近由於中國遭遇了許多貿易摩擦,包括像反傾銷,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反傾銷被訴國。由此出現一些批評的聲音,認為入世談判時我們不應該妥協,接受關於非市場經濟地位的條款。現在回首十年前,當時我們接受那樣的條件,有什麼樣的現實考量呢?

  龍永圖:首先我要糾正的是,在我們入世協議裡面沒有一條所謂叫市場經濟地位的條款。大家通常講的是第十五條議定書當中的,“關於判定補貼或傾銷的價格比較條款”,實際上它是一個技術性的條款,不是政治條款。

  決定一個中國企業是不是傾銷,是不是接受了補貼,必須有一個標準。一般來說,應該按照世貿組織的標準,但是當時,美國和歐盟要強加給我們這個歧視性的條款,針對的是我們很多企業在做生意的時候,或者在生產的時候,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做事情。

  他們覺得中國還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他們認為很多中國企業按照市場經濟條件生產經營,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按照市場經濟條件辦事情,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提出這樣一個條款。

  這個條款的基本內容就是,如果中國企業能夠證明在製造生產銷售過程中,是按照市場經濟條件進行的,在決定他們是不是傾銷或補貼的時候,就按照WTO規則進行。但是如果這些企業不能證明他們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生產銷售,就必須接受一個特殊的價格比較標準,基本上就是這樣子。

  應該說這是一個歧視性條款,因為所有中國企業都應該按照WTO的規則來接受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調查,為什麼要把中國企業分成兩類呢?所以我們當時就不同意,後來為什麼又同意了呢?這個同意的話也是在國務院的高層會議上決定的。當時我們在匯報的時候,我記得朱(熔基)總理就講,說實話我們中國許多企業當中還確實存在著相互殺價、削價傾銷、打“內戰”的現象。

  他當時還笑著給嵐清同志、吳儀同志講,你們外經貿部多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讓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來解決吧。他說我看可以接受這個條款,以便對我們的企業形成一種壓力,讓他們不要再互相殺價,不要再搞低價傾銷了。所以從原則上就決定接受這樣的條款,雖然這個條款是有歧視性的,因為我們想用這個條款來換取美方的其他讓步。

  後來談判的關鍵是這個條款要存在多少年。它畢竟是一個過渡性條款,不可能是永久性的。當時我們的底線是五年,但美國要求至少是十年。所以這個條款後來就成為一個非常糾結的談判焦點。實際上我們覺得這個條款並不是很重要,但是美方把它看做最重要的條款。因為美國人特別講究“買保險”,這個條款再加上特保條款,就為美國企業買了一個保險,就是一旦中國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情,美國可以用世界貿易組織的條款處罰它。

  當時我們在談判中越來越覺得,美方把這個條款看得非常重,而你知道在談判當中如果發現對方把某一條款看得很重,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問題上作出比較大的讓步,來換取美國在其他問題上,就是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條款上的讓步。

  所以在1999年11月15日朱總理和他們最後的談判當中,就用這個條款換取了美方很大的讓步,換取了幾個我們認為非常關鍵的讓步,一個就是美國和其他國家可以在中國銷售音像製品,但是不能在中國生產音像製品和其他一些文化產品,這在當時是作為一條重要的底線來把住的。

  第二,就是我們要繼續保留化肥的專營權,必須由國有大企業來專營。美方要打破這個專營,任何企業都可以經營化肥,但是我們覺得化肥對中國農業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實際上當時在談判的最後階段,朱總理是用這個條款來換取了美方在一些實質性重大問題上的讓步。

  最後這個條款給了十五年的期限。當時我們覺得太長了一點,但是朱總理後來跟我講,他說十五年我們企業的相互削價傾銷“內戰”就能解決嗎?現在十年以後,看看我們中國企業,相互殺價低價傾銷的問題還嚴重地存在著。

  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個可能成為對中國企業進行倒逼機制的條款。但是這個條款後來被外界逐漸解讀為,中國承諾在入世十五年以後,才成為市場經濟國家,這個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解讀。它是把一個技術性的條款,解讀成一個政治性的條款。因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地位是不需要別的國家來承認的。實際上,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講自己是真正的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和西方國家、OECD每年現在還給它的農民3600億美元的補貼。所以有人就講在歐洲的一頭牛和在美國的一頭牛得到的補貼比非洲的一個勞工得到的補貼還高,這就是嚴重扭曲國際農業貿易政策的做法。

  比如說美國的農業,棉花得到了大量補貼,就給非洲國家,尤其是最窮國家的棉花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所以這完全是非市場經濟的做法,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國也根本不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歐洲也不是,日本也不是,每個國家在自己的市場經濟問題上都有自己的軟肋,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