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昂山素季:不能讓懷疑阻止前進的腳步

http://www.CRNTT.com   2012-02-15 11:09:05  


昂山素季(圖/薑曉明)
  中評社北京2月14日訊/2010年11月,以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獲釋為標誌,緬甸軍政府出人意料地開啟了民主化進程。一年多來,昂山素季的遭遇和舉動,成了判定緬甸民主真假的試金石。去年8月,她和總統吳登盛的會見和對緬甸改革的表態,觸發了1955年以來美國國務卿對緬甸的首次訪問;不久後,威廉 黑格成為56年來首次訪問緬甸的英國外交大臣。而就在同一天,挪威成為第一個解除對緬甸制裁的西方國家。緬甸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南方網日前登載文章”昂山素季:不能讓懷疑阻止前進的腳步“:

  2011年11月18日,昂山素季正式遞交了參加2012年4月議會補選的報名表。這是66歲的昂山素季首次競選公職,雖然她已經投身政治24年,遭受了近16年的軟禁,但她一直是個民間人士。昂山素季說,如果當選議員,她不排除在政府任職的可能。一位記者建議她出任外交部長,昂山素季微笑地回答,“我會十分認真地考慮。”

  一周後,在仰光茵雅湖南岸的家中,昂山素季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暢談她的政治生涯和非暴力的政治理念。接著,一部以昂山素季為原型的傳記類電影《夫人》(The Lady)開始在全世界公映,她被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

  牛津大學的高材生、日本京都大學的訪問學者、堅定的非暴力理念,這樣的經歷固然令人羨慕,但遠不足以使她成為緬甸反對派的當然領袖。1988年,在西方生活了28年、已經為人妻為人母的她,為探視母病偶然回國,之所以能振臂一呼、響應者眾,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很多緬甸人來說,她的面龐和眼睛很容易讓人想起遇刺的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將軍。

  在南亞和東南亞,政治是一項家族事業——當萬眾敬仰的政治領袖去世或被仇殺後,出於對“第一家庭”的膜拜和同情,其妻子或女兒往往在民眾擁戴下,沿著親人鮮血鋪成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政壇。這一地區湧現了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斯里蘭卡的班達拉奈克夫人,她接的是丈夫的班;湧現了穆斯林世界第一位女總理貝 布托,她繼承的是父親的衣鉢,並在遺囑中指定兒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就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孤兒寡母”政治。

  昂山素季最初的崛起,顯然離不開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但很快,她樹立起有別於父親的鮮明個人形象,一方面,她美麗、平和,全力付出;另一方面,她內心強大、極有毅力。這讓她和一眾為了鞏固和擴大家族利益而參政、在政治鬥爭中往往無所不用其極的“孤兒寡母”們劃清了界限。

  昂山素季的價值觀,和西方的“普世價值”有高度重合的部分,也有她從靜修和個人際遇中的獨特感悟。24年來,面對極權主義、暴力、監禁、暗殺、言論控制的現實, 昂山素季總以從容姿態作無聲的抗議,而反對以暴易暴。在她看來,以暴易暴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到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給傳統上不擇手段的政治賦予道德的意涵,昂山素季的理念和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捷克的哈維爾是一脈相承的。1962年以來,緬甸的軍人歷經叛亂、民族分裂和西方經濟制裁而巍然不倒,卻把這個頭戴鮮花的纖弱女人視作最大的敵人,原因恰在於此。

  對於在崇尚流血犧牲和不妥協鬥爭的氛圍中長大的人而言,要麼覺得昂山素季名大於實,要麼覺得她懦弱、不敢反抗,而沒有意識到:人在面對威脅時,本能地會選擇暴力抵抗,但在非暴力運動中,人們以非暴力對抗暴力,這需要比暴力更為強大的勇氣,寬恕敵人需要更寬廣和自由的心靈。

  我們應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能夠成功的一個條件是,統治階層相對來說不那麼殘暴,社會大多數也能夠保持理性的克制。緬甸軍政府縱然倒行逆施,畢竟沒有把昂山素季投入監獄,也沒有讓她不明不白地死去。如果面對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估計她早已被黨衛軍或者克格勃暗殺。從這個意義上講,昂山素季的偉大,屬於全體緬甸人。

  以溫婉和堅定,昂山素季等到了緬甸開始走向自由和民主的這一天。4月補選的勝利,應該是可以期待的。到那時,她將不再僅僅是反對派的偶像,而是進入了主流政治,那個不僅需要理想和原則、更要有合乎現實策略的地方。而人們對她最大的擔心是,她在政治中表現得太像一個聖徒,忽視了現實的領導力。而昂山素季說:“我不喜歡那種永遠工作下去的想法。”她會像曼德拉那樣象徵性地擔任一屆領導人就掛冠而去,還是像哈維爾一樣讓現實政治銷蝕了聲望,或者是擁有一個昂山素季獨有的結局?

  我們拭目以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