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金融業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06-19 08:19:00  


 
  中國金融機構的跨國經營才剛剛起步

  文章稱,事實上,中國銀行和金融企業的跨國經營還非常滯後,可以說才剛剛起步。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的步伐和速度,大大超過了銀行和金融機構走出去跨國經營的步伐和速度。

  目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里,由於長期歷史積累和不斷發展,海外網點最多者是中國銀行,中行在31個國家和地區擁有900個左右分支機構。但是工行、農行、建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數量還不多,主要分布在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等幾個金融中心,國際化和跨國經營才剛剛拉開序幕。從收入和利潤指標看,幾乎所有中國商業銀行都是本土銀行,一家跨國銀行都沒有。中國銀行比較接近一家真正的跨國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各項經營指標里,海外業務占比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要創造中國真正的跨國大型一流銀行集團,還有很長的路。

  單純從經營指標看,中國已經有三家銀行進入全球前十名,進入全球100家或1000家大銀行之列的數量已經不少。然而嚴格來講,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的國際性銀行。歐美銀行,特別是英國和美國的大銀行,才是真正的國際性銀行,譬如花旗、匯豐、渣打、JP摩根。這些國際性銀行的收入和利潤少則50%來自海外市場,多則80%以上。歐洲一些銀行譬如德意志銀行、UBS等等,國際化程度也非常高。與這些跨國銀行相比,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還有非常巨大的差距。

  還應該指出,即使是中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多數也還沒有進入當地銀行金融服務業的主流,還沒有成為當地銀行金融業的重要角色。

  當然,中國大型商業銀行成功改制上市之後,加快了走出去和跨國擴張的步伐。譬如工行上市後收購了南非標準銀行和其他一些銀行,農行今年先後開設了倫敦和首爾分行,還有其他分行正在籌備中。我們應該看到進步,肯定成績。

  中國銀行金融業跨國經營進展緩慢的原因

  文章表示,中國銀行金融跨國經營起點較晚,主要原因是中國銀行金融業真正開始朝市場化方向發展的時間非常短。

  1980年代後期,中國銀行金融業才開始部分市場化改革和發展。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和其他一些股份制銀行的誕生算是標誌。新世紀前後,越來越多的銀行完成改制上市,進入資本市場。直到1990年代,中國銀行業的主流機構,即所謂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都還沒有脫離計劃經濟管理的模式和思維。中信、光大等其他絕大多數銀行也不例外。計劃經濟思維和行政管理模式,沒有實現市場化經營,自然談不上跨國經營和走出去。

  直到2003年之後,中國國有銀行才逐步完成改制上市,開始從根本上轉變為市場化經營模式。2004年,交通銀行率先開創了三步走(重組、改制、上市)的國有銀行改革模式,國有大行成功邁進資本市場。隨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的改制上市都取得巨大成功。中國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取得裡程牌式的偉大成就。只有當市場化改革成功之後,國際化、走出去、跨國經營才能真正提上議事日程。

  當然,成功改制上市,進入資本市場,並不意味著中國銀行已經完全成為真正市場化的金融企業。市場化改革可能最多只完成了60-70%。中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管理模式、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激勵機制等等離真正市場化、國際化的一流金融企業還非常遠。所以,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一再強調,中國銀行業還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徹底擺脫行政化管理,完全實現市場化管理模式和激勵機制。

  行政化管理的金融機構當然沒有多少動力到海外擴張。中國銀行改制上市之前,可以說基本沒有動力走出去實現跨國經營。另一方面,中國企業也是到1990年代後期才開始快速走向國際市場。新世紀之後,才真正開始大踏步走出去。所以中國銀行金融業跨國經營進展緩慢是有內在客觀原因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