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61年不遇”不是北京脆弱的借口

http://www.CRNTT.com   2012-07-23 11:26:06  


 
徐炳濤:建一套能安度百年不遇暴雨的排水設施,很難嗎?

  2012-07-23 08:49:49 湖南紅網 

  “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肮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龍應台

  截至7月22日淩晨2時,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為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降雨量。此次降雨最大點在房山區河北鎮,降雨量519毫米;城區平均降雨量212毫米。據報道,目前有10人在北京大雨中喪生。截至22日1時30分,各山區縣共組織14152人轉移。(7月22日央視)

  “北京風光,千裡波濤,萬裡泥沼。望二環內外,惟餘莽莽,三環上下,洪水滔滔。”北京暴雨後,有網民賦詩描繪。毫不誇張地說,北京真正變身北漂了,“海景現房”“水城威尼斯”“打開窗戶看海”……網絡上,一個個生動比喻無情調侃了北京城雨後的狼狽,表達了對這種荒誕景象的不滿。

  很難想象,一場強降水就把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打回原形,不僅造成財產損失和生活不便,還帶來10人死亡的慘痛結果。官方數據中,先是宣稱40年不遇,後又更改為61年不遇,似乎只有“N年不遇”方能詮釋如此出人意料的災難性後果。而近些年來,夏季可以在窗邊看海的內陸城市並不鮮見,官方也總在第一時間喊出“N年不遇”。

  誠然,雨太大是擺在明面的事實,但責任顯然不能全推到“N年不遇”頭上。建設一座城市,不是擺弄一座沙雕,各種潛在風險都需要考慮周全,並以造福子孫萬代的高度去重視,運用時代最尖端的科技水平,把隱患降到最低。就在北京化身汪洋的時候,身處暴雨中心的北海團城卻無一例積水報告。據《法制晚報》報道,在這裡,無論下多麼大的雨,只會雨過地皮濕,很快就滲流得一幹二淨,地面只略顯潮濕,而這一切,要歸功於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集雨排水工程。

  無獨有偶,江西贛州也因古人遺慧而受益,這座號稱千年不澇的城市,至今沿用以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青島老城區也從來不懼暴雨侵襲,原因是百餘年前德國人在此修建了當時世界一流的排水系統。在西方電影中也可以常見一些關於城市下水道的鏡頭,里面寬敞得能夠容納數人並排行走,不少流浪漢甚至就住在下水道裡。美國科幻大片《哥斯拉》中,身軀如同巨型恐龍的怪獸哥斯拉就曾在下水道裡生活並產卵。這些發達國家的下水道,大多建於100多年前,一次性投入,子孫後代都在受益。

  曾有人問知名女作家龍應台:“如果被帶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如何分辨它是否發達?”她說:“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肮臟,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就是個發展中國家。”

  其實排水設施的效能無關經濟與科技發達與否,關鍵還是想不想下工夫研究。無論宋明時期的中國,還是100多年前的歐美國家,論起經濟與科技水平,都無法與當今中國相提並論。我們的GDP已經躍居全球第二,我們的地方政府年年面臨怎樣花光預算的難題;我們的“神九”已成功完成太空之旅,我們的“蛟龍”已經可以探秘7000米深海——建一套可以安然度過百年不遇暴雨的排水設施,很難嗎?

  還是雨果那句話: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