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關系的再正常化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8:41:58  


 
  在中國,對於中日之間“政冷經熱”的一般解釋,就是實力的變化讓日本起了妒忌之心,一些學者和輿論習慣性地將中日關系惡化等同於日本右翼勢力抬頭,總體右傾化保守化等等,而沒有對中國崛起帶來的國際影響進行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在21世紀初,中國學術界曾出現過一段“對日新思維”的大討論,這事實上是對中國崛起背景下如何處理中國與亞洲關系的重要理論探索。遺憾的是,這場討論很快卻在各種壓力下偃旗息鼓。其結果是中國外交在過去十年裡沒有成功地實現包容日本。同日本交流成為了很多人的禁忌,寧可沒有交流也不要有政治風險,輿論風險是很多中國人的心理。相反,中國國內的一些在國際問題上持極端觀點的人士,則通過發表一些極端言論,不但將中日關系的敏感程度進一步增加,還造成了一種不健康的輿論氛圍,即在對日問題上寧可左也不能右,只有這樣才是安全的。這樣的結果是中國的對日政策失去了日本的民衆。

  在日本,同樣有不健康的思維傾向存在。翻看日本的主要媒體,不難可以看到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傾向於把日本的所有的外交活動都解讀為(至少部分是)針對中國或者牽制中國,例如日本非洲合作論壇被認為是要打破中國在非洲的外交獨霸,日本與太平洋島國峰會被解讀為瓦解中國的太平洋外交,日本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加強合作被認為是要遏制中國對陸地東南亞的霸權野心等等。這樣的做法不僅不利於雙方建立互信,也有損於日本外交本身的道德高度。如果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總是建立在針對另一個國家的考量基礎上,那麼必定是不能走遠和走好的。日本並不乏有識之士,看到中日之間的問題也真誠地希望中日改善關系,日本的大多數民衆也是希望看到中日友好的,但是在石原慎太郎等少數“強硬派”的強勢下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可悲的是,石原等少數右翼政客或評論家的聲音卻被媒體反複報道刺激著中國國民的感情。

正視中日外交文化差異

  中日之間應當在承認雙方是特殊、敏感的雙邊關系的前提下,認真考慮如何管理控制好分歧。筆者認為,正確認識中日之間的外交文化差異是管理好中日關系的第一步。

  首先,中國是大陸多民族文化,日本是海洋單一民族文化,兩國對於國家安全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歷史上一直擔心外國的海上入侵以及海上通道被封鎖後能源進口通道被掐斷。換言之,在某種意義上說,日本的國家安全事實上就是海上安全。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對於中國軍艦進入太平洋表達出了令中國人看來是“過度的反應”。中國作為多民族的大陸國家,西部邊陲的民族問題和獨立傾向直接關乎國家安全,而這些對於島國日本來說很難有切身體會。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不能理解為什麼當藏獨組織在日本開會時,中方的強烈反應會讓日本人看來有些“過頭”。

  第二,中國看問題講究政治定性,而日本看問題重視事務操作,兩國的外交操作方式不同。中國的政治文化中特別重視政治方向是否正確,一旦被判斷為政治上需要,具體操作上的困難都認為是可以克服的,例如中國決定同東盟(亞細安)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事實上是犧牲短期中國農業利益讓利於東盟國家。但日本人考慮問題的思維往往從操作的難易程度,預先設想程序上有什麼問題,例如日美同盟雖然被日本大多數人認同為政治上是正確的,但是圍繞普天間基地和魚鷹運輸機的問題,卻都是因為具體操作的問題而遲遲無法解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