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洞悉全球經濟危機的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9:27:16  


 
  (三) 赤字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扭曲

  財政赤字就是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支出大於收入,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政府有國債餘額或地方債餘額。赤字財政對經濟的扭曲相比於擴張貨幣政策來說容易被忽視,但它的危害性其實要大得多。

  在論述赤字財政對經濟的扭曲前,我們首先做兩個相關的分析:

  A.消費和儲蓄對財富創造的作用

  究竟是消費在拉動財富創造增長,還是儲蓄在促進創富增長呢。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因供給而獲得的勞動收入的使用不外乎兩大類:消費和儲蓄。消費將收入花掉後不再進入生產領域(產生消費需求),而儲蓄正常情況下意味著投資(產生投資需求)。不受外力干預的正常情況下,儲蓄有兩大重要功能:一、轉化為擴大再生產的投資,增加了供給能力,形成供給(收入)和儲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二、為我們的未來提供有力保障,因為人總有生老病痛。

  這裡的儲蓄是廣義上的儲蓄,包括將收入用於自身擴大再生產、存到金融機構或拿去理財等等,不管是投入自己經營的企業擴大再生產,還是通過存到銀行或者保險等中間機構再借給其他企業擴大生產,正常情況下,這些儲蓄將轉變成整個社會的擴大再生產,社會財富創造的能力將得到持續增長。這裡的“正常情況”指的是,在不受外力干預情況下,銀行或保險等中間機構的借貸,絕大部分都是用在了生產性借貸而不是國債或消費性借貸上面。

  舉個例子,某小企業主,一年有10萬元的淨收入,如果他把10萬元淨收入全部拿去消費,那麼企業規模永遠也無法擴大,收入永遠也不會增長。而如果他持續地將淨收入的一部分(比如20%)儲蓄起來用於再投資,那麼生產規模就會不斷擴大,創造的財富也就越來越多(即供給持續增長,淨收入持續增加),他將來的消費能力也會持續增長(即供給增加促進自身需求增加)。因此他的儲蓄行為實際上是通過適當減少當前的消費比例,換取未來更大的消費能力,這樣從長期看,將這種因儲蓄而持續增長的供給能力(對應的消費能力)累加起來,將會遠遠超過不儲蓄而累加的供給能力(對應的消費能力),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因此,是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儲蓄推動創富增長而不是消費。

  B.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的本質區別

  我們前面談到自然供求關係和扭曲供求關係中,前者的需求是有自身供給支撐的可持續需求,後者是無自身供給支撐的不可持續需求。因企業借債和政府借債的使用而產生的需求就是這兩種需求的典型代表。

  企業是生產供給商品和服務即創造財富的主體,正常情況下企業借債用於生產經營,是社會儲蓄轉化為擴大再生產投資的良性循環,債務有擴大再生產的收入做支撐,即因借錢而產生的投資需求有其自身擴大的供給做支撐,社會總產出也因這種良性循環而穩步增長。這裡的企業債務,應該假定企業處於經濟體整體健康的供求結構中,即經濟大環境沒有扭曲。

  而政府不是創富主體,它只是管理機構,是國民的代表,政府本身不具備還債的基礎,它所有的債務需要國民未來去償還,沒有政府自身的供給做支撐,要使因為借債的使用而產生的扭曲需求延續下去,就得借更多的債,形成不斷膨脹的惡性循環。它的債務實質會變成全體國民過去和現在對未來的透支行為。

  因此,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完全不同,前者是對未來透支的不可持續行為,而後者是擴大再生產投資的良性循環(在自然供求關係情況下),而且它們在對社會儲蓄的占用上也是相互競爭和此消彼長的。

  弄清上面的兩個邏輯,有助於理解下面的分析。我們分別從財政赤字的用途和融資來源兩個角度來分析它對經濟的扭曲。

  1、從赤字的用途分析

  赤字支出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社會福利及其他公共消耗性支出;二是公共工程支出。在這裡,我們以在國內借債為赤字融資來舉例分析。

  (1)赤字用於社會福利及公共消耗性支出

  這類支出沒有形成相當的公共資產(完全沒有或者極少量)。如果沒有外力干預,那麼一個國家在其特定文化和消費習慣下,用於消費和儲蓄再投資的比例會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政府債務會完全扭曲這個比例,它造成的結果是大大減少真實有效的儲蓄再投資比例,增加了實際消費比例,製造了扭曲的消費需求,形成了現在對未來的透支。

  舉例:某國國民一年收入1000億元,國民的儲蓄比例為20%,沒有財政赤字時(即政府不借錢透支),那麼會有200億元儲蓄轉化成真正的再投資,這些再投資的產能是滿足自然需求的有效供給,隨著儲蓄再投資複利式地積累,社會有效供給(代表國民的真實收入水平)就會穩步提高。而如果該國實施赤字財政政策的話,假設國民的儲蓄200億元全部借給政府(現實中當然只是部分借給政府,這裡僅為簡單說明之用),政府又將200億元最終花在國民身上(比如說各種福利、公共消耗性支出等等),即“國民--->政府(200億元)--->國民(200億元),這樣從國民角度來看,名義收入會增加到1200億元,其中的200億元是以國債形式持有,如果仍以原先正常的80%消費比例,國民會消費掉960億元,除了原先持有的200億元國債以外,剩下的40億元用於真正的再投資。在政府債務逐年滾雪球地持續累積以後,最後解決債務一般就是三種辦法,一種是通過印鈔貶掉債務,第二種是在未來大幅提高稅收減少支出,第三種是直接宣布違約。三種解決方法的內在實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國民當前手中持有的200億元國債即所謂的“儲蓄”本質是空的,因為這個“國債”真正的債務人,其實就是國民自己。政府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左手向國民借了錢,右手又把錢返還給國民。如果從全體國民角度來看,表面上似乎沒有損失,但其實是對經濟的極大扭曲,它最大的問題在於造就了這個200億元的財富幻覺。國民一年實際勞動產出就是1000億元,卻因為國債的一借再一給,讓國民虛增了200億元的收入及其對應持有的國債“儲蓄”,正是因為擁有這個200億國債資產的財富幻覺,讓國民大大提高了當前實際消費比例。按照1000億元的真實收入及該國正常20%的儲蓄比例,本來國民一年只會消費掉800億元,但因為這虛增的200億賬面收入(儲蓄),實際消費掉了960億元,真實消費比例高達96%,這比正常情況多出來的160億元額外消費需求就是由國債製造出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