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體制改革已走到了哪一步?

http://www.CRNTT.com   2013-02-12 09:58:44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2月12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中國的體制改革已走到了哪一步?》指出,一些地方例如廣東、北京和上海在進行比較大規模的試點,但在全國層面,向社會分權的改革目標遠未建立。政府不能向社會分權,就造成了大政府、弱政府,小社會、弱社會的局面。而這樣一個局面是今天中國諸多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根源。詳論如下:

  中國新一輪的機構改革或者行政體制改革即將開始。要理解下一步可以做什麼和怎麼走,就首先需要理解機構改革已經走到了那一步?簡單地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大體上說已經經歷了兩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自八十年代初到本世紀初,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要向分權企業發展;第二階段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建立大部制,建立監管型政府,也就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監管。應當說,這兩個階段的改革主要是為了配合經濟改革和發展。

  第一階段很漫長,主要是為了通過經濟分權來建設一個適合於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體制同時擔負著管理社會和經濟的責任。市場經濟意味著政府逐漸從直接經濟活動中解脫出來,把經濟領域的權力下放給經濟的主體,即企業。但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儘管八十年代所進行的行政體制改革取消掉了很多個直接參與和管理經濟活動的行政部門,但很多地方政府仍然不願意把經濟權力下放給企業,而是自己牢牢把握經濟權力。

  地方政府強大的經濟權力促成了學術界所說的地方發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的形成,地方政府各自互相競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是有效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負面的影響是各地方搞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了國家層面的市場的發展。在一些地方,產生了當時學者所說的“諸侯經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