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黨爭”及其惡果

http://www.CRNTT.com   2013-06-12 08:43:39  


 
“擁毛”和“擁鄧”之爭

  改革開放以來,黨內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黨爭”實際上並不新鮮。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國經歷了第一次重大的意識形態上的“黨爭”,主要是圍繞著對毛澤東的評價,出現“擁毛派”和“反毛派”。這次“黨爭”以1981年執政黨出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而告終。儘管激進的左派和激進的自由派對這個決議有不同的評估,甚至嚴厲的批評,但對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這是一個可接受的妥協。這個文件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本身所犯的一些錯誤區分開來。毛澤東思想被定義為那一代領導人的集體結晶,而毛澤東則是主要貢獻者。即使是對毛澤東本人也有公正的評價,把其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貢獻和其晚年所犯的錯誤區分開來。

  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經歷了第二次意識形態的“黨爭”,這次主要圍繞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這次“黨爭”以鄧小平1992年“南方講話”和隨後的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而告終。這也是一次妥協,是傳統社會主義理想和市場經濟之間的妥協,所以稱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和前一次一樣,激進的左派對之不滿,激進的自由派也對之不滿,但這種妥協則為社會的大多數所接受和認同。

  那麼,今天的中國為什麼會再次發生意識形態領域的“黨爭”?近來的“黨爭”主要是對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的不同評估。左派傾向於肯定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而自由派傾向於肯定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左、右派之間的互相否認,導致了兩個三十年之間的互相否認。對前後三十年的“黨爭”進而又導致了對毛澤東和鄧小平這兩個政治人物的“黨爭”,出現了“擁毛派”、“擁鄧派”和與之相對的“反毛派”、“反鄧派”。現在,在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這個基本面上的“黨爭”開始迅速向其他所有重大領域擴展,包括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憲政與政治改革、國家權力與執政黨合法性、市場經濟、私有化、政黨制度等等領域。

  意識形態領域的這種“黨爭”,如果從經驗的視角來看,毫無意義。人們所處的現實社會既非左派想象的世界,也非右派想象的世界。很簡單,出現“黨爭”僅僅是因為雙方都不敢正視歷史和現實的產物。無論是左右派所熱衷談論的價值觀、信仰體系、概念理論,還是他們所向往的社會,所擁戴的政治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異常複雜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判斷、一個簡單的否定或者肯定所能了事的。

  當然,對這些簡單的道理,左、右派也不是沒有認識的。左、右派之間的“黨爭”背後更有其複雜的因素。這裡,既有其社會背景,更有其對現實利益的追求。社會背景主要是中國社會的分化,財富分配的不公,社會正義的缺失。但出現“黨爭”顯然不僅僅是對諸如政治自由、社會正義等價值觀、信仰體系的追求。通過表面上的意識形態的“黨爭”,左、右派實際上追求的是物質利益和政治權力。歷史上歷次“黨爭”如此,今天也如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