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金庸《明窗小札1963》:民眾利益高於國家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29 15:40:38 |
不過,饒有趣味的是,雖然金庸在文章的開頭從總編輯和主筆變為一個普通編輯和撰稿員,自喻為只是“十萬個臭皮匠的收發員”,但到篇末卻無意之間又顯露出自己扮演主角的身份。他寫道:“我們說的對,請大家贊同,我們說錯了,請大家指正。歡迎讀者們不斷來信。”從前面的“我”,到行文一半之後,就開始轉用“我們”,單數的“我”是作者本人,而複數的“我們”則代表編輯部乃至《明報》了。尤其是最後一句,“歡迎讀者們不斷來信”,類似口吻和語氣不是一個專欄作者所說的,而是應該出現在總編輯的“編後記”里。 類似的現象還可以從《明窗小札》中涉及論述到《明報》及其欄目的文章中看到。《自由談》是《明報》於上世紀60年代初開設的欄目,該欄目內的文章所討論的內容以中國大陸當時的時政經濟為主,針對同樣的現象或問題,刊發不同意見的文章,甚至是雙方觀點尖銳對立的辯論。金庸在1963年3月26日《明窗小札》專欄的《談“自由談”》談到:“《自由談》的發刊詞中,提出‘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八個字,作為這刊物的信條。經過七十多期之後,雖然‘大’是談不上,‘剛’也不見得,至少,‘有容’與‘無欲’,我們是做到了。”這種語氣絕對不可能來自一般的編輯,或某一部門的負責人。“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是金庸當年創辦《明報》就提出的,它不僅僅是一個欄目編輯的方針,更是《明報》整張報紙一直遵循的方針。上述這段話是一種自謙的總結,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肯定。更不用說緊接著金庸還談到,“目前的困難,是《自由談》的篇幅還嫌小了些。為了發揮這刊物更大的作用,我們希望在經濟上許可的時候,每星期能再加多一期。”毋庸置疑,這完全是總編輯或社長的話語了。 《明窗小札》文章摘錄 周兄在香港時,曾說他那部書的書名決定叫做《香港之北》。現在改了《仿徨和抉擇》。前一些時,又聽人說,那部書的第一章叫做“費彝民和我”。費先生我也相熟的,我很想看看那書中說些什麼。周兄到倫敦後,我從沒跟他通過信,偶爾見到他太太只是間接的相互問候一下。昨天讀了中央社的通訊,我心中只是想著《樂毅報燕王書》中的兩句話:“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我讀榆瑞兄過去的文章,往往覺得他對國民黨人員挖苦得太刻薄了些,有傷忠厚之旨。他這本新書是否會反過來挖苦一下中共和大公報中的許多舊友呢? 中國讀書人一向把“溫柔敦厚”四個字,作為文章風格的最高標準,也是做人風格的理想之一。如果我有機會寫一封信給周榆瑞兄,一定是為了勸勸他: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理想,然而在持身立品這方面,總是要勉力做個君子。 ——摘自《讀周榆瑞兄近況有感》1963年2月25日 《明窗小札》文章摘錄 本報的長期讀者們或許都會記得,幾個月前,當古巴危機十分嚴重時,本報社評曾大大讚揚英國的哲學家羅素,說他是最明智的哲人,說他是本報最佩服的當代偉人。這不僅因為他大聲疾呼的反對核子戰爭,以九十高齡,尚自為了人類前途而甘心入獄,還因為他向來主張容忍異見,主張開明,主張頭腦清醒而反對盲目崇拜。他的人生哲學是:“找尋一種方法,使得人類在社會中生活,不必竭盡所能來損害旁人。”我們辦報的哲學,主要是孔子的哲學,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中庸之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與羅素的哲學幾乎是一致的。就像孔子一樣,羅素的最終理想是大同世界。在他每一部討論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書中,他都認為,人類的前途寄托於一個世界政府的組成。 我們也擁護世界政府的理想。雖然目前看來似乎很困難,但我們深信,這是一條必然的途徑。當春秋戰國之時,中國就是天下,晉楚之爭、秦趙之爭,其激烈之程度,也不亞於今日美國和蘇聯的衝突。但這些國與國的界限終於泯滅了,中國大一統而成為一個國家。今日從莫斯科到華盛頓,比當年從秦國的咸陽到齊國的臨淄實在要方便得多,迅速得多。不能說世界大同的理想是不能實現的空想。 ——摘自《羅素的信仰》 1963年3月27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