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方政府該如何平衡財政收支

http://www.CRNTT.com   2013-08-12 08:43:59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訊/受營改增、審批權取消、中央轉移支付壓縮等影響,以中西部省份為代表的地方財政本級收入增幅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但支出反而加大,且地方政府債務也到了集中償付期,預計明年財政收支將更加困難。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經濟學博士項崢文章表示,理論上,地方財政收支與地方的經濟總量存在一定的相關關係。過去,地方政府投資大幅增長,地方債務明顯增加,雖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經濟總量的擴張,但由於投資增長未能帶來明顯的正效應,地方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依然疲弱,進而影響到地方財政收支的平衡。

  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不匹配的矛盾在近幾年更加凸顯。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狀況明顯改善。過去,中央財政吃緊,需要向地方政府借款。改革後,中央財政實力急劇增強,集中財力幹大事的能力明顯提升,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規模也顯著增加。在中央財政收入比重提高的同時,地方發展經濟的任務反而加重。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地方投資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中央投資增速。2012年,中央項目投資增長5.9%,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21.7%,宏觀經濟依靠地方經濟增長驅動的特征明顯。由此帶來地方事權與財權的不匹配,進而引發地方政府債務大幅增長。

  文章指出,提升經濟發展的正效應,是促進地方財政收支平衡的必然要求。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環境,創造適宜的商業環境氛圍,吸引人才與科技的集聚,提高生態文明的質量,是形成地方經濟發展正效應的基礎。客觀上,只有存在一個適宜人們生活與發展的空間、商業、人文環境,才會促使人們不斷地創造與發展,帶來經濟發展的協同效應。在四者中,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很快記入GDP,其餘三項都是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不僅難以在短期內實現GDP增長,而且還需要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增加投入。因此,商業環境創造、吸引人才與科技資源、提升生態文明這三項工作,並不符合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的目標要求。一旦地方財政收支出現赤字,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加快土地出讓速度,以維持短期內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出讓最終要受到地方經濟增長前景和居民購買能力的制約。如果不能提升經濟發展的正效應,那麼終歸有土地難以實現出讓的一天。假設地方生態環境嚴重污染,人們都已逃離,還有誰願意一擲千金,花大筆金錢購置不產生任何經濟價值的土地?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