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以產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08:29:08  


 
  以自主創新推動工業現代化為中心

  文章指出,20多年來,我們依托低成本優勢走“出口導向”和平面式擴張的道路,達到了人均6000美元的水平。現在,中國低檔工業品在世界市場已近飽和,加之國內工資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原有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持續,產業升級任務緊迫。

  後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本質是推動結構的升級,也就是改變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向高附加值領域攀登。成功實現追趕的後發展國家如日本、韓國,都是走自主的科技進步-工業升級道路,實在也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如果滿足於依賴發達國家的技術(及其他要素)“恩賜”,就無法擺脫“國際打工仔”地位,就會真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從工業的“質”、而非“量”的角度進行國際比較,很明顯,我們的工業化仍然任重道遠。轉變發展方式,首先是要轉變戰略思維,要以推進自主的科技-工業現代化為中心,從“量”的擴張轉為“質”的提高,從GDP為中心轉向國際競爭力為中心。具體說,就是要依托國內大市場,推進高端技術-產品的“進口替代”,以此推進內需層次的提高(對技術研發投資而非泡沫化投資)和產業技術結構的提高,以及兩者的相互促進。工業現代化也將帶動農業現代化、三產的升級和城鎮化。

  實現自主的產業升級,也可以為新一代理工科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工業利潤與白領工資,改善國民收入一次分配格局;也將有條件運用和推廣自己研發、國人買得起的新技術新裝備,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才能操作和推廣。

  “虛擬經濟”和城鎮化之殤

  文章稱,不少人由於對我們的工業技術結構缺乏具體了解,更偏好“加快城鎮化”思路。其理由,一是為巨大的鋼材建材等產能提供出路,二是可提供巨大投資空間,三是可以促進三產發展、安定進城農民,減緩貧富差距。

  當前原材料等行業的產能處於絕對“長線”(不是政府計劃造成的),從短期看,必須維護這部分產能不至過快衰減,其中部分產能的“截短”也要逐步進行。目前,這部分產能的出路無非是基礎建設和房地產。基礎建設還有不小空間,但前提是籌集公共資金的能力。

  關於城鎮化:近代城市的發展,一般是由工業及相應的商貿運輸業的發展,帶動人口聚集效應,再帶動派生的三產發展。如果沒有工業作支柱,僅靠低端的商業餐飲之類三產,就業空間有限,附加值也高不起來。其次,城鎮擴張可拉動基礎設施建設,但基礎設施多帶有公益性質,投資巨大且難以收回,必須靠城市財政支持。工業化和城鎮化可以相互促進,但歸根結底是實業拉動城鎮建設,而非城鎮建設拉動實業。考慮到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強行用缺乏根基的城鎮建設拉動內需,必然難以持續。

  各地熱衷於“土地財政”,根本原因是“政績”壓力大,又找不到實業發展的出路。而各類投機資本(在現實制度環境下)以房地產為金融籌碼、哄抬房價,房地產的暴利再吸引資金投入,形成“樓市-錢市”自我加強的循環。

  實體經濟蕭條和虛擬經濟“高燒”並存,土地房產開發環節中的財政利益和灰色利益,引導地方不顧本地實際、放棄實業目標,形成持續的“土地財政熱”。另一方面,金融泡沫導致資金短缺(國企貸款顯然不是主因)並抬高利率,惡化了工業融資環境。中國工業平均利潤率僅5%,銀行間拆借利率一度超過10%,這就導致一些有工業抱負的國企和民營科技型企業,紛紛轉向金融房地產等不必辛苦創新即可獲得超額利潤的投機性行當。

  城鎮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邁進中的派生事物,在此過程中占用農地和農民轉業是客觀必然。但目前“城鎮化”被不正常地熱捧,某種程度上成為為金融-房地產泡沫辯護的借口。房地產與城市建設的畸形繁榮,綁架了銀行與地方政府,助長了腐敗,加劇了官民矛盾和貧富分化,存在巨大的金融風險,並威脅長遠的糧食安全(2001-2010年,中國城市人口增長26%,城市面積增長50%,就很能說明問題)。

  妥善對待基礎建設、城鎮建設、房地產熱,遏制房價上漲的同時壓低利率以支持工業建設,在壓制城建-房地產“虛火”的同時給一定出路,是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必要的。從長遠發展看,堵不住金融房地產泡沫,就解決不了產業健康發展和升級問題。

  遏制房地產泡沫,有現實的路徑可循(如徵收房地產稅)。但這和“鼓勵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一樣,要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前者是“泡沫經濟界”,後者則是境外的工業集團。今天我們社會利益多元化已經是不可改變的現實,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要統籌兼顧,但最高原則應是照顧大眾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