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中國的經濟特區解決了什麼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0-29 09:23:21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中國的經濟特區解決了什麼問題?》,內容如下:

  在任何國家,正是因為內部改革,總會面臨強大的來自既得利益的阻力,通過外在因素的體制創新,因而變得極其重要,通過對外開放來促進內部改革。當然,正如本欄上周所強調過的,對外開放並不僅僅狹義上的向其他國家開放,而應當理解為對所有體制外的利益開放。因為導入外部利益因素,內部利益就很難控制。這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外開放始終是中國內部改革的一個重要來源。具體說來,中國的對外開放,至少緩解甚至解決了如下三個重要政治問題。

  第一是意識形態之爭。意識形態之爭表現在兩個相關的方面。第一方面是民族主義。近代以來,中國因為屢屢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負,政治、知識和社會精英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一直高漲。走到一個極端,表現為自我封閉和“義和團主義”。民族主義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恐懼外界的一切,走到最後就是自我封閉。在1980年代,人們爭論的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特區會不會成為昔日的“租界”和“殖民地”。這種觀念在今天看來毫無道理,但在當時具有很大影響。解釋不好經濟特區的性質,它就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從而也不可能實現這種制度形式。因此,當時的中共中央對這個問題作了明確的表態。1981年7月,中共批轉的《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記要》明確地提出:“中國特區是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特區內全面行使中國國家主權,這和由不平等條約產生的租界、殖民地在性質上根本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特區是擴大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經濟的比較成功的好形式。對中國來說,特區是學習與外國資本競爭、學習按經濟規律辦事、學習現代化經濟管理的學校,是為兩省甚至中國訓練和造就人才的基地。”

  另外一個意識形態問題,是“經濟特區”是資本主義的還是社會主義的。特區在當時涉及到了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體制的關係問題。當時實行計劃經濟已經數十年,官方的意識形態簡單地把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等同起來,把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當時的情況是,外資進入特區之後,必須實行市場經濟運作方式,許多方面都必須打破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運作的模式。這就產生了特區到底姓“資”還是姓“社”的疑問。這個問題在整個80年代一直是有爭論的。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強調,市場經濟是促進生產力的方式和工具,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同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至此,執政黨高層才對市場經濟達成意識形態層面的共識。但在社會層面,這種爭論甚至到今天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激進的“自由派”和激進的“左派”之間,仍然圍繞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著激烈的爭論。各種爭論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政策層面。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一種社會化了的意識形態的持續影響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