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經驗與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8:56:35  


 
  所以,我們自己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

  中國經濟增長本質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

  文章認為,中國勞動生產率水平能不斷提高背後的機制和決定因素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技術的創新讓現有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產業升級讓現有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到附加價值比較高的新產業中去,這是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必要的、根本的因素。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出現快速發展,可以用亞當•斯密的方法來研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已經用標題把方法論全部寫上去了。他的標題是“對國民財富的本質和決定因素的研究”。想了解中國為什麼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就應該知道這個快速增長的本質是什麼?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為什麼能不斷的提高?它的機制又是什麼,決定因素又是什麼呢?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技術的創新讓現有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產業升級讓現有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到附加值比較高的新產業中去,這是決定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必要的、根本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經濟要持續增長,必須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但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是,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後,他們一直處於全世界收入水平最高的一個群體,其勞動生產率水平在全世界最高就代表他們的技術水平、產業水平處於全世界的前列。因此,要技術創新也就必須自己發明,產業升級也必須自己發明新的產業。總之,對發達國家來講創新就是發明。

  眾所周知,任何發明和發現需要大量的資本,而且成功的概率非常小。發達國家從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的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兩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提高水平大約是兩個百分點。加上人口增長不到一個百分點,可以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一百多年的時間,發達國家的發展績效相當穩定,平均起來每年3%的增長。

  而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同樣需要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但是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跟發達國家相比處於較低水平,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現在擁有的技術比發達國家低,產業附加值比發達國家的低。在這種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有兩種來源,一是自己發明新技術、新產業;二是用模仿的方式引進現有的技術和產業。只要引進的技術比現在的技術好,就是創新,只要引進的產業,即便是已經成熟的產業,只要它的附加價值比現有的本國產業附加價值高,那麼就是產業升級。

  那到底是自己發明技術、產業好,還是採取引進方式好?從經濟角度分析,這是成本和效益的關係。一種方式是自己發明創造,不僅成本高,風險也很大。另外一種方式是引進技術,成本低廉。因為很多技術已經過了專利期限,可以不用付錢直接使用。而且,這些產業和技術都已經證明是成熟的、有效的、市場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如果用後一種方式,其經濟增長率應該比發達國家高。這個可能性在經濟學上叫做後來者優勢,或者叫做後發優勢。

  後發優勢在1979年後顯現,主要是因為發展道路的選擇

  文章分析,1952年到1979年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長績效很差,人民的生活水平基本沒得到改善,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確定的發展目標,即在1952年、1953年提出追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當時發達國家主導的占有優勢的產業,並不符合中國實情,不具備比較優勢。資本密集的產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金成本,而我們資金短缺,資金價格高,在開放的市場中沒有競爭力,造成產業和經濟發展效率非常低,使得我們跟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根據統計資料,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有十三個經濟體懂得用這種後發優勢來加速本國經濟的增長,取得的平均每年經濟增長率達到7%或者是更高。後發優勢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率比發達國家高一倍甚至是兩倍,而且持續25年或者更長時間。

  中國是從1979年以後成為這十三個經濟體當中一個。回答中國為什麼能夠取得經濟高速發展原因,道理很簡單,就是充分利用了後發優勢。但是,我們這種後發優勢早已存在一個世紀或者是更長時間,為什麼一直到1979年以後,我們才開始從後發優勢當中獲取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