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興市場國家是中國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渠道

http://www.CRNTT.com   2013-11-28 08:04:09  


 
  第三,寄予較大希望的城鎮化不會馬上刺激內需。城鎮化首先是體制機制問題,不把這些調整好,到處建新城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最後,改革釋放紅利需要時間,因為中國的改革是漸進式改革,越留在後面的,改革難度越大,要改出效果需要時間。因此,要寄希望於內需達到全球20%,與製造業生產能力相匹配,非常困難。

  開發新興市場國家是中國的機會

  文章稱,從建立特區到現在,中國的開放基本上是針對發達國家市場出口產品。發達國家有如下特點:第一,購買力現成。第二,商業通道現成。比如只要我們有能力生產出產品,通過香港的訂單物流配送渠道、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可以保證產品很快銷售出去。最後尤其重要的是,發達國家有相當成熟的信用體系,這也是這些年中國出口非常順利的主要原因。

  儘管中國建立了大量工廠,但大部分的市場能力卻一直借助於發達經濟體,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等借助中國內地的發展機遇一直處於經濟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工業化領先、城鎮化落後的原因。然而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拐點,發達經濟體成熟的購買力、成熟的設施、成熟的體系遇到了全球化以來的一次大衝擊。

  為什麼中國繼續開放還有潛力?首先,進口還有很大的潛力。隨著匯率扭曲局面的改觀,人民幣較快升值,中國的旅遊、境外活動、對外投資將會迅速升溫,我們在降低關稅、擴大進口等方面還有很大潛力。另一個潛力是中國企業面向新興市場擴張,能帶動國內生產復甦。

  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體量份額發生很大的變化。新興市場經濟總量占比從15.4%上升到29.7%,G7國家的經濟總量占比從65.4%收縮到47.3%。中國的產能原來主要向發達國家供給,新興市場國家的全球份額正在快速增大,如果我們抓住新興市場會大有機會。

  中國有生產能力,然而相應的市場能力是薄弱環節。我們對新興市場國家了解少、銷售能力差。新興市場國家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個很大區別是沒有現成購買力,但是有潛在購買力;沒有現成成熟的商業基礎設施以及很好的信用與服務體系,但是有改善的機會。這些都是中國的機會。

  在全球化方面中國企業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華為、聯想、海爾都開始成為誕生於中國的全球公司。在東盟、中亞、東歐和非洲等地,可看到一批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些國家固然基礎設施落後,但中國可以建設基礎設施,借錢給這些國家買中國的產品。對中國來說,"走出去"不僅是買資源賣產品,而且可以是"做好事"。這個過程又可以幫助國內產能出口,形成對外投資帶動對外貿易新局面。

  微觀上看,不少企業已經有面向新興市場的動向,但仍需要兩方面政策支持,一是簡化審批,二是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要與產業結合,要為中國產能開拓海外市場提供金融支持。這方面可以學習發達國家投資經驗。如果政策對這兩方面進行支持,中國開放也將出現"升級版",並以此支持經濟轉型和升級。

  有膽識的年輕人應當出去闖

  文章指出,未來人才趨勢也是要往新興市場走。常聽到三種信息:一是大學生就業難、年輕人購房和生活成本壓力巨大,二是出國旅遊的國人不斷帶回國外的商品和物業比國內便宜、相對價格條件在發生變化的信息,三是中國企業在新興市場經常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這三方面信息提示年輕人與其在國內"受煎熬",不如找機會出去闖一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年輕時就曾經離開倫敦去埃及謀生。目前國內大城市生活成本巨大,月收入4000元人民幣在北京、上海生活艱辛,但在一些暫時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首都可能生活得挺好,並可能有更好機會來歷練並提高自身能力。有膽識的年輕人應該勇於走出去,並在當地扎根實幹。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