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報紙的苟活空間仍然存在

http://www.CRNTT.com   2013-12-30 14:18:50  


 
  首先是新聞的敘事方式。人們已習慣了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這是多少年來通訊社發電報的方式:“某社某地電”。過去由於電報昂貴、通訊技術限制,先發回最重要的新聞時間、地點、事件等要素,不重要的放後面。發報費不夠、通訊中斷、版面限制,後邊的內容隨時可以删減。新聞通常也很短。

  但現在誰還發電報?憑什麼要把新聞寫成幹巴巴的5W1H,而不能像小說一樣起承轉合,引人入勝?如果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誰還會點擊後面的內容和廣告?短是必要的,在海量信息的時代,可能需要更短,甚至標題黨、配美圖,否則在那麼多的新聞裡,誰會注意你的新聞呢?但由於有鏈接,新聞也可以寫得很長,配上各種相關不相關的信息,讀者有興趣、有時間,可以一路點擊下去,網站巴不得你多停留呢。同樣,在寫稿時,恐怕要考慮哪些是熱詞、關鍵詞,既便於做鏈接,也便於搜索,要知道多數人的信息是靠搜索得來的。

  其次,媒介融合即多媒體,從可能成為必需。記者不再像報紙時代的寫作、編輯、攝影、美編、排版、校對分工那麼明顯,每個人都得是多面手。同時行業的競爭加劇,要減少開支、擴大平台、一人多用,媒體也不願再養那麼多人。台灣的《聯合報》集團,上世紀90年代有6000多員工,基本上只做單一的報紙。現在只有1000多人,除了尚未停刊的報紙,還要搞網站、電視、會展、電商。原來全島就幾家報紙,開放報禁後,湧現出眾多媒體。信息無疆界,還有無數島外的媒體、網站,而讀者總量就是那麼多。要想生存,只有壓縮人員、一人多能。

  最後,新聞的全球化。過去報業競爭和壟斷的結果,是一城一報或幾報,多數讀者只關心本地新聞,看一份或幾份報紙。哪怕對其他地方感興趣,也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互聯網完全改變了時空概念,使人們共生於地球村。而全球化帶來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使人們相互依賴、聯繫到一起。網絡讓地方新聞變成全國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區分不再明顯。即使有語言障礙,但有圖有真相,視頻是普世的,傳播是無國界的。當年美軍的虐囚醜聞是國際新聞,現在偏遠的內蒙古老兵打新兵,難道只是國內新聞嗎?

  網絡時代,一個人能做很多事;一個國家的事,全球都在看;墻內開花,裡外有味。(來源:騰訊大家12月27日 09:13)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