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王海良:大國協調格局下 兩岸關係新建構

http://www.CRNTT.com   2014-02-22 00:29:21  


 
   一中框架是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

  在這一思路引導之下,兩岸應該可以增加戰略和軍事互信,並著手解決政治對話問題。2013年6月在北京舉行的“築信研討會”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不過,必須認識到,戰略和軍事互信終究取決於政治互信。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受困於對對方政治地位的階段性認識。這就是國共兩黨不斷嘗試找出新表述的原因。筆者以為,從習吳透露出的取向來看,不管是一中框架,還是一中架構,都是指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思考、探討、商議兩岸關係、民族認同、民族前途,是更加客觀的路徑、更大的框架和更具彈性的空間。首屆兩岸和平論壇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的閘門,雙方如能真誠地在這一路徑上探索下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定能別開生面。筆者建議,從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看問題,雙方應該放棄唯我獨尊的心態和立場,都向同一個中國靠攏,這就是“本體中國”。

  “本體中國”理念是筆者近年提出的構想,它可能是擴展並豐富一中內涵的載體。“本體中國”理念可表述為:中華一國,兩岸分治,和平融合,協力復興。自古以來的中國是本體中國,兩岸同屬中國本體,只是現階段為兩個政治實體,但依舊是中國本體的不同分體。本體中國的兩個分體可以是吳伯雄當面向胡錦濤提出的“一國兩區”(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的概念——根據雙方現行的體制及法律相關規定,彼此都堅持“一個中國”,但對“一個中國”的內容,雙方表述有差異,都願意求同存異。從“一國兩區”到“一中架構”,雙方的共同認識有了進步,認識的對象沒有變,但認識的深度有了變化,前者是對客觀事實的認定,後者則是對主觀意願的表述,應該說後者與政治決策更接近。

    “一中建構”還可發掘更豐富內涵

  兩岸同屬一中,一中是民族國家(The Chinese Nation-state)。筆者用“一中建構”來統括“一中框架”和“一中架構”以及二者潛在的重疊。一中的中可以是中國,也可以是中華民族。中國是中華民族國家,而帶“國”字即共和國(民國即共和國)的名稱──PRC和ROC──雖然都有“中華”,卻都不能單獨稱為中華民族,故也不能稱為中華民族國家。State而不是Nation,那就是政權或政治實體。中國這個空間被分隔成了一大一小兩個空間,雖分別治理,卻同在故有空間,頗似住在一個院子裡,隔著一道籬笆的兩座房屋。兄弟分家不分離,同屬一個家庭,是一家人。台灣有人提議兩岸為“兄弟之邦”,而筆者認為兩岸是一個民族國家內的兩岸兄弟之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