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格局調整與變化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4-02-22 10:04:24  


 
  全球價值鏈在衝突中重構,區域經濟合作加快

  文章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反思過度追求經濟服務化、虛擬化的教訓,紛紛推出“再製造”戰略,試圖在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或價值環節上提高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新興經濟體則通過產業升級和對外直接投資,延伸、擴展產業鏈,從而突破傳統國際產業分工對發展空間的約束。全球價值鏈重構在推動國際市場競爭的同時,也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區域利益融合。價值鏈重構帶來市場競爭和動蕩,促使各國爭相加入或發起新的自由貿易安排,在尋求穩定和長期市場空間的同時,培育區域間組合比較優勢。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東盟推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將對亞太地區一體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醞釀中的美歐自貿區、日歐自貿區,可能在發達經濟體之間形成緊密聯繫,制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拓展。全球價值鏈的變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態勢,對我國如何根據競爭優勢和發展需要,發起倡議和構建區域經濟合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全球產業呈現出“再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

  文章指出,金融危機後,全球產業發展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不容低估,一些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可能會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也將對未來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其一,各國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美國先後發布《製造業促進法案》、“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製造業顯露復甦跡象。英國2011年投資4500萬英鎊支持九個創新製造中心建設。法國提出工業占歐盟工業附加值的比重,從2010的13%增至2015年的15%。巴西、印度也於2011年公布了《工業強國計劃》、《國家製造業政策》。其二,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加快孕育中。物聯網、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以及生物、材料、節能環保等技術創新將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興起,推動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2013年初,德國提出工業4.0計劃,旨在通過智能製造,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占先機。美國提出,要發展先進的信息技術生態系統,並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數字化製造重塑製造業競爭力。其三,新能源成為驅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頁岩氣和頁岩油開採技術的突破與大規模應用,給美國帶來了能源價格“窪地”、製造業復興等諸多好處,也對國際能源格局構成衝擊,為美國全球戰略布局提供了巨大空間。可再生能源取得重要進展。丹麥2011年風電發電占本國總用電量的28.5%,德國2012年上半年光伏發電占全國發電的4.5%。

  全球化深入推進與宏觀政策各自為陣的衝突進一步凸顯

  文章認為,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經濟體為了共渡難關,曾及時搭建了G20平台,採取了協調一致的反危機措施,對於全球經濟走出危機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形勢漸趨穩定之後,各國進行政策協調的意願明顯降低,各種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一些主要國家,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僅從本國利益出發,基本不考慮國內政策的外溢效應。例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均實行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在初期的確起到了緩解危機的作用,但長期實行後,造成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性過剩,通脹壓力上升,短期資本流動大幅增加,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劇烈波動等。這些都對新興經濟體乃至全球的宏觀經濟穩定構成了新的威脅。

  綜合而言,政策退出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關節點。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寬鬆的貨幣政策退出過於遲緩,則向新一輪泡沫或貨幣危機發展的風險將加大。如果政策退出過於激進,則可能會引發需求不足導致的衰退。然而,決定性的因素仍是結構改革的進展,如果新產業新技術發展能產生足夠推動力,同時發達經濟體高福利體系的調整、政府債務的消減、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增加能邁出實質步伐,那麼世界經濟有望從根本意義上走出危機,重新出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