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青島港融資騙貸案背後令人不解之疑問

http://www.CRNTT.com   2014-06-21 09:57:00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訊/青島港有色金屬重複抵押虛假融資事件愈演愈烈,全球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隨之大降。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葉檀文章表示,抵押物重複抵押是古老的金融騙局,大宗商品尤其是鋼鐵、銅、鋁等是重要抵押品,因此屢屢出現重複質押虛假融資的造假事件。近兩年,從華東到華南,出現了大規模的鋼貿融資鏈條崩潰案件,操作手法令人眼花繚亂。

  文章分析,第一個令人不解的疑問,重複質押騙貸融10年前就已發生,銀行剛經受過慘痛的鋼貿融資教訓,金融機構早就應該對大宗商品融資保持足夠警戒,卻在青島港的有色金屬融資風波中再次折戟,這到底是不能防範風險、還是不願防範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一貨多押難禁止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利用銀行之間背對背的信息不對稱,各個銀行之間信息互相封閉,成為一個個信息孤島,欺詐融資者正好乘虛而入。另一方面,如果倉庫參與造假提供虛假倉單,銀行也很難發現。畢竟一個倉庫內的貨品,誰說得清一堆銅是這家銀行的,還是那家銀行的?

  在造假風險上升的情況下,銀行的辦法是提高保證金比例,“原來根據企業的情況,一般保證金約在10%~30%,騙貸案爆發後,各家銀行都提高了保證金比例,最低的30%,高的能達到50%。”

  這個辦法無法篩選出優質企業與造假企業。最好的辦法是各銀行信息共享,或者某批貨物一旦質押就在共享網站上公布,與青島港到港貨物對比,質押真假立現。最終過渡到每批貨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追蹤,這並不是太難的技術操作,為什麼遲遲難以實行?而有人參與倉單造假的倉儲機構承擔賠償責任,將有效約束金屬虛假融資。

  由於多年來有色金屬價格上行,銀行的虧損總能得到足額彌補,因此養成賭徒心態,對質押物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價格上升就萬事大吉。銀行的信息無法共享,銀行與港口數據無不聯通,風險管理形同虛設,在造假慣犯面前真是不堪一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