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央行退出幹預外匯占款低速增長或成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6-30 08:45:06  


 
  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不認為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從今年1月的4373億下降到5月387億的趨勢會持續,還可以看看2012年5月至11月上次匯改時的情況。

  當時,由於央行退出常態式幹預,央行外匯資產增量從2011年的月均2135億元下降到這期間的月均4億元。同期,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從2011年的月均2316億元下降到月均185億元。這充分說明央行外匯資產變動與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變動之間的密切關聯。

  文章分析,要推導出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低速增長未來將成為常態的結論,還需要回答以下三個疑問:

  一是,2012年12月後央行被迫重新頻繁幹預外匯市場的情況會不會重演?

  答案是可能性很小。依據很簡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在非洲出訪時表示,“比較多的外匯儲備已經是我們很大的負擔,因為它要變成本國的基礎貨幣,會影響通貨膨脹”。

  事實上,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從2002年的4.5萬億擴張到當前的32.8萬億,增加28.3萬億,膨脹7.3倍;央行外匯資產(外匯儲備)在其資產總額中的占比由2002年的40%已上升到目前的83%。但大家都應該心知肚明,此舉所換得的是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漸進升值的結果。

  總理既然在這個時候少有的對外匯儲備的增長公開表示“不滿”,就不難明白這個表態背後的潛台詞是,決策層希望央行未來應盡可能減少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式幹預,讓市場供求決定匯率,在貨幣政策上獲得更多主動性或有效性。

  以上表態表明,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幹預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而且態度堅決,所以,我們才認為央行一定不會輕易退回常態式幹預的老路。但戰略目標堅決並不足夠,戰術的成功同樣重要。

  此方面央行需要從2012年的教訓中吸取的經驗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不能輕易亮出底牌,大意如周小川行長在3月11日答記者問所言“從央行角度來講,我們不必站邊,比如支持哪一邊或者不支持哪一邊。”這也就意味著,央行會打破市場的一致預期,其結果是人民幣匯率在短期內的波動幅度可能會超出我們的預料。

  二是,就算央行不增持外匯資產,商業銀行就不會持續購匯形成外匯占款嗎?

  既然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是央行和商業銀行外匯占款共同構成,就算央行外匯資產停止擴張,商業銀行不是一樣可以不斷購買外匯,形成外匯占款嗎?以前面的比喻而言,怎知道商業銀行這些車廂就不是運用現代技術,使用自主動力來驅動呢?看似有道理,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根本上來說,商業銀行與央行的根本不同在於,只有央行可以創造貨幣,源源不斷產生購買外匯的人民幣來源。央行通過購買外匯,形成外匯資產就能投放基礎貨幣,實現央行、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而商業銀行不具備此功能。

  其次,商業銀行買入外匯增加外匯占款,本質是在人民幣資產和外幣資產之間選擇。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持有外匯資產的機會成本是人民幣資產的收益率。2012年以來,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都在6.5%至8%之間,這顯然非3%左右的外幣貸款利率可比。

  第三,商業銀行增持外匯資產的來源,如果不是來自央行(如果來自央行則意味著央行外匯資產的減少和外匯占款的減少,與商業銀行外匯占款增加形成對衝)則只能來自個人和企業,且這個買賣是雙方自由選擇的結果。

  目前看,與央行承擔穩定匯率任務不同,商業銀行似乎沒有什麼動機持續作出與個人和企業截然相反的資產選擇行為,除非他們是專業的投機者,擁有超常的理性,總是比個人和企業對匯率有更為準確的預測。否則,如果比如大家都預計人民幣匯率會走弱,很有可能就算商業銀行願意買入外匯,個人和企業還不願意賣出外匯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