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磚開發銀行的“新意”

http://www.CRNTT.com   2014-08-20 09:47:36  


 
  從金磚銀行的機制安排,我們可以看到談判中的爭議焦點都得到了妥協性解決,沒有明顯的大國主導,顯示出平等和互利。當初分歧最大的各國初始資本份額的問題,印度和巴西顯然對中國的超強經濟實力存有戒心,巴西總統甚至公開宣稱“我們不希望看到美國主導的秩序,但也不願意中國成為新的主導。”中國則有意認領更多的份額而擴大銀行的規模。最後妥協的結果,是中國放棄根據經濟規模和實力來承擔銀行義務和責任的要求,同意成員國等額出資並享有平等的決策權。另一項產生強烈分歧的議題是關於銀行總部的選址。中國希望銀行總部設在上海,印度為新德裡力爭,其他金磚三國也曾表達過對成為銀行總部所在國的向往,儘管最後的競爭在上海和新德裡之間。上海最終成為總部所在地,但印度選派第一任行長,而中國排在所有其他成員國之後任命行長。

  國際合作中一個有趣又困難的問題是,實力超群的一方如何讓自己的行為和承諾在實力較弱方的眼中具有誠意和可信性。這也即是著名的“強者的可信性困境”——在缺乏第三方強制機制的國際合作中,強者與弱者進行合作,其動機本身顯得可疑,而弱者又缺乏懲罰強者違反承諾的有效手段。強者要建立可信性,需要想辦法進行權力和行為的自我約束,而這一點卻並非所有的強者都樂意為之。

  金磚集團是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但中國在金磚集團中依然顯得“塊頭太大”。單就經濟實力來看,中國可以輕而易舉地單邊建立一個數倍於目前金磚銀行的開發銀行,而中國在信用評級也似乎根本不用其他金磚國家參與,就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里進行低利率的大宗融資。但是,中國卻堅定選擇了金磚多邊開發銀行,並最終接受了和其他金磚國家平等的話語權,儘管這4國在經濟實力和規模上完全無法和中國平起平坐。中國以妥協的態度和對權力的自我克制,得到的是一個大國、尤其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最難得到的東西,那就是在國際合作中更高的可信性。而正是這種可信性的缺失和脆弱,才造成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圍繞中國崛起曾有過的恐慌和疑慮。

  金磚銀行建立之所以具有深遠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一個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誕生。金磚集團本身既是個經濟集團,同時又是一支國際政治力量。這就決定了,金磚銀行在經濟層面上代表了IMF和世界銀行體系之外的替代方案從可能走向現實,在政治層面上展現了新型大國以對權力的自我控制來促進不同實力地位國家之間的平等國際合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