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就業增長潛在風險不可不察 | |
http://www.CRNTT.com 2014-10-14 09:53:15 |
四不同體制下就業率差異大 觀察城鎮不同性質經濟體的就業情況可以發現,越是市朝的行業,或是取消了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或是國有經濟比重下降的行業,非國有行業就業增加很快,甚至超過國有規模。如批發和零售,改革開放之前幾乎都是國有。2006年國有批發和零售企業的就業人員只有187萬人,集體所有制等就業512萬人,而私營與個體從事批發和零售的達到了4407萬人。2012年與2006年比較,私營批發和零售企業增加就業3314萬,而國有企業減少了38萬人,集體等增加不到200萬人。 類似的情況出現還在住宿和餐飲、租賃和商務、居民其他服務等行業。管制相對較嚴格或者私營、個體、民營難以進入的領域,依然以國有為主的行業,如教育2012年國有機構就業人員占1567萬人,其他只有67萬人;衛生和社保等國有機構640萬人就業,其他只有80萬人不到。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國有地位在逐漸改變,民營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金融行業就業相對開放不夠。 二、加大改革力度 促進就業增長 文章指出,高投資、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說明投資和增長模式存在弊端,需要加大改革力度,進行戰略和制度調整。 第一,加快結構調整,創造和實現低增長、高就業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不應該期待和期望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而應該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盡快結束以產能擴張來維持經濟高增長的模式,創造中低增長GDP增速為5%-7%、高就業、高收入的發展模式,關鍵在於調整收入分配,調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提高勞動工資在增加價值中的比重,解決住房價格過高的問題等。這樣,居民消費能力才有望增加,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服務業就業崗位。 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農業人口的保障制度,包括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敢於消費。這樣,既可以擴大內需,也可以調整經濟結構。結構調整要區分區域和產業,並做出時間和進度安排。 第二,堅定有效地實行房地產調控。房地產調控是結構調整的牛鼻子,美國次貸危機打亂了中國2007-2008年的房地產調控布局,此後房地產價格直線上漲,並推動產業結構逆向調節,也導致諸多行業產能急劇擴張。因此,當前結構調整的關鍵就是房地產調控,要讓房地產價格回歸合理水平。國際經驗表明,房地產調控的核心是取消、禁止非本地常住居民對住房的租賃、投資性購買,開征非自用住房的物產稅,對持有兩套以上住房者實行累進物產稅,並建立有效的舉報、違法檢查和處罰制度。 房地產價格下降,不僅可以減少壟斷利潤,更重要的在於可以降低生產、工資、生活成本,有利於推動各種服務業發展及就業增加。同時,加大對保障房、經濟適用房的投資,對商品房開發區,要求配備一定比例的保障房、經濟適用房。房地產價格調整無效或者見效慢,就業問題解決的時間就越長。 第三,加大服務業投資比重。為何高增長下就業壓力依然大?問題在於資金主要集中到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房地產和交通運輸等行業,這些行業帶動的就業數量相對少,資本密集度高,勞動密集度校如果同樣的投資規模投資到服務業,其增加的就業人數將遠超製造業。 與其投資製造業導致製造業產能過剩和環境污染,不如大量投資房地產外的服務業,讓服務業產能過剩。製造業過剩,百姓沒有好處,而服務業過剩,人們享受和服務多了,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改善,價格便宜,就會拉動服務業消費。 降低經濟增速的同時,調整投資方向,就不會帶來就業壓力。應加大對服務業的投資,提高服務業比重,大力發展金融、餐飲、醫療、養老、休閑、旅遊、護理、家政、會計和律師、咨詢等服務業,並提供規範的職業指導和技術職稱。以金融為例,目前銀行排隊等待情況嚴重,可以大量增加營業網點或者增加營業面積和營業窗口,增加就業人員,僅此一項保守估計金融業至少可以增加40萬的就業人口。國際經驗表明,餐飲是就業人口比較多的行業,但中國餐飲社會化程度低,成本較高,阻礙了餐飲業的發展和就業。應取消公款消費科目,大力發展低成本、高就業的社會化飲食業,對微利餐飲實行稅收優惠,保障餐飲安全和衛生,使餐飲能夠有效競爭。城市醫院排隊問題也很突出,應大力增加醫務人員,這方面中國潛力也很巨大。養老、休閑等產業要控制價格和成本,這些關鍵都需要住房價格調控,只有房地產成本下降,服務業的收費和價格才能下降,社會大眾才能普遍參與消費,就業人員才能增加。而會計、律師和咨詢等服務業,中國目前相對短缺,市場運作不夠規範,對這些服務業的發展重視不夠。這方面,可以加大政府投資和投入。 就投資結構來說,主要是因為投資過於集中於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對其他服務業的投資太少。100億元的基礎設施、製造業企業投資大多是投向原材料、機器和設備、廠房,對就業拉動有限。而100億投資進行服務業的設施建設,其帶動的就業增加遠超過製造業。因此,政府應該適當在這些領域增加對民營和私營企業的支持,採取股份制、租賃制、股權投資、補貼、獎勵等措施進行。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